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射性元素的意思、放射性元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射性元素的解释

能发出射线而衰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化学元素,如镭、铀、钚、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放射性元素指自然界或人工合成的、原子核不稳定,能自发释放粒子或电磁辐射(如α、β、γ射线)并转变为其他元素的化学元素。其核心特性包括:

  1. 自发衰变

    原子核无需外界作用即可发生衰变,释放能量并生成新元素。例如铀-238衰变为钍-234(α衰变),碳-14衰变为氮-14(β衰变)。

  2. 半衰期差异

    不同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原子核衰变一半所需时间)跨度极大,如钋-214半衰期仅0.000164秒,而铀-238长达45亿年。

  3. 辐射类型

    衰变过程伴随三种主要辐射:

    • α射线(氦核流,穿透力弱)
    • β射线(电子流,中等穿透)
    • γ射线(高频光子,强穿透)
  4. 天然与人工之分

    • 天然放射性元素:存在于地壳(如铀、钍、镭),是地球热源之一。
    • 人工放射性元素:通过核反应合成(如锝-99、钚-239),用于医疗与能源。
  5. 应用与防护

    医疗(放射治疗、影像诊断)、工业(无损检测)、能源(核电站)等领域广泛应用,但需严格防护辐射危害(如屏蔽、距离控制)。


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放射性"条目
  2. 中国科学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放射性元素衰变原理》
  3. 中国核学会官网科普专栏 www.ns.org.cn/kepu
  4. 《辞海》(第七版)"人工放射性元素"释义
  5.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辐射防护手册》

网络扩展解释

放射性元素是指能够自发地从原子核内部释放粒子或射线(如α粒子、β射线、γ射线等),同时释放能量并衰变为稳定元素的化学元素。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特性

放射性元素的不稳定原子核会通过放射性衰变转变为更稳定的形态。这一过程伴随三种主要射线:

2.分类

3.原子序数范围

4.应用领域

放射性元素被广泛应用于:

5.历史背景

铀(1789年发现)和钍(1828年发现)最初被视为普通金属,直至19世纪末发现其放射性特性,开启了核物理研究。

注:需注意“放射性元素”与“放射性同位素”的区别,前者指所有同位素均具放射性的元素,后者仅指某一元素的特定放射性原子形态(如碳-14是碳的放射性同位素,但碳元素本身不属放射性元素)。

别人正在浏览...

罢弊百襇裙保境息民迸裂惨慽参伍瀍涧逞芳螭桷大虫打单颠齿吊袜带多力伏寇负埶干货船格不住歌呕钩玄提要悍虏厚往薄来黄姜黄条卉衣假耤梜提吉馆金堤筋骼极浦纠摘空隙库仑烂巾巾懒懒摊摊羸蹇乐宴历营麻苴慢滕滕靡莫木鸡纳徵猊座陪辅偏校僻絶弃笔球台上番商素势耀束脯投脑酒午前蠁曶嚣世鼷腹鹪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