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遯守”。犹退守。 明 梅鼎祚 《玉合记·通讯》:“下官遯守东隅,师徒左次,坐观贼败,生戴君讎,何如泛五湖之舟,归南冈之步。”
“遁守”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根据具体使用场景区分:
指撤退并固守某地,常见于古代文献中的军事策略描述。例如明代梅鼎祚《玉合记·通讯》中的“遯守东隅”(即退守东部边境),强调战略性的防守行为。
由“遁”(逃避)和“守”(固守)组合而成的动词短语,表示消极固守既有状态、推卸应尽义务的行为,带有明显贬义。如查字典所述,用于批评个人或组织回避职责的场景。
阅读古文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其引申的“逃避责任”含义。
【词义解释】
动词,指避开世俗的纷扰,修养心性,追求宁静和清净。
【拆分部首和笔画】
部首:辵、宀、⺗
笔画:12画
【来源】
《说文解字》中记载:“遁,去俗往道也。从辵夂门声,宀户也。”意即根据字形解释,从“辵”(走的象形)和“宀”(屋顶)构成,表示走进屋里,离开尘世追求道义。
【繁体】
遁守的繁体字为「遯守」。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遁守的写法并非一成不变,字形经历了多次变革。最早的写法为「遁」,中间有一个裂纹,象征离开,上方为两个丝,表示遮掩的房子,字形整体正如它的意义,人离开尘世隐居。后来写法发生了变化,「遯」这个字合并了「遁」的意义,将辵和宀结合,但在某些时期,还是将辵写在宀的上面,类似「⺈」和「丝」的结构。
【例句】
1. 他遁守深山多年,追求心灵的宁静。
2. 他决定遁守世外,远离尘嚣。
【组词】
遁世、遁去、遁形、遁世乌托邦
【近义词】
隐居、闭关、出世、退隐
【反义词】
出世、红尘、多事、纷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