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同邑的意思、同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同邑的解释

同县。《汉书·贾谊传》:“ 文帝 初立,闻 河南 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 李斯 同邑,而尝学事焉,徵以为廷尉。”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元瑞 曾得祕本,后归之同邑 章无逸 。” 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第九章第七节:“1876年,他执贽于同邑学者 朱次琦 门下,治 程 朱 兼及 陆 王 理学三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同邑

指籍贯相同的人,即同乡关系。古代“邑”为行政区划单位(如县、城镇),故“同邑”强调来自同一地域的关联性,常见于文言语境。

字源解析

文献例证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张诚》载:“同邑有王相国者”,即以籍贯指代同乡身份。此用法在方志、墓志铭中尤为常见,如“同邑进士某公”等表述。

权威参考

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同邑”的界定:“谓同一城邑或同籍贯”,并援引《史记》《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等史料佐证其历史用法。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邑”的释义;《辞源》(商务印书馆)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同邑”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解析:

一、基本含义

同邑(拼音:tóng yì)指同县的人,即来自同一县级行政区域的同乡。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较为常见,例如:

二、特定地名别称

在福建地区,同邑是厦门市同安区的别称。该地名源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设置的“同安县”,后经历多次行政变更:

使用区别

  1. 历史语境中多指“同县”,如官员选拔、文人交往。
  2. 现代用法主要保留在地名别称,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辨舌部分才志璨瑳场化成景宠辱窗口醇雅村厮逮送迭番额山费役腹记扶摇稿费公有挂彩官伯观政红友篁阵翦除降授渐化见讥鸡飞狗跳惊看迳流金数锦裀辑首款徐逵泉之诛岚彩婪赃老先儿羸喘掠剩鬼李代桃僵离落拢船旅进明告冥暮泯灭滂润乾休琼蕊柔祇三三山圈十大家顺天应人套子天人之辩同种笑之以鼻信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