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避的意思、遁避的详细解释
遁避的解释
犹逃避。《初学记》卷十七引 邹閎甫 《广州先贤传》:“﹝ 罗威 ﹞令召署门下吏,不就,将母遁避,隐居 增城县 界。” 唐 唐彦谦 《六月十三日上陈微博士》诗之三:“麾驱非吾任,遁避亦无术。”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诗文照映,使山水神情,无所遁避其间,真是合作。” 钱锺书 《管锥编·<楚辞> 洪兴祖 补注·<离骚经>章句序》:“盖‘离’者,分阔之谓,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与‘愁’告‘别’,非因‘别’生‘愁’。”
词语分解
- 遁的解释 遁 ù 逃避,躲闪:遁去。遁辞。遁世。遁北。 隐,消失:遁迹。遁隐。 逃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避的解释 避 ì 躲,设法躲开: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躲就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遁避”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遁”和“避”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向“逃避、躲藏”的行为。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遁”本指隐匿行迹,如《说文解字》释“遁”为“迁也,一曰逃也”;“避”则指主动避开,如《玉篇》注“避,迴也”。两字组合后,“遁避”强调通过隐蔽或迁移的方式脱离困境或危险,常见于文言或书面语境。例如:“山林幽邃,可为遁避之所”(《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
该词的用法具有以下特点:
- 动作指向性:需搭配具体对象,如“遁避灾祸”“遁避纷争”;
- 语境适配性:多用于描述人物对压力、灾祸等抽象事物的规避,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例句“贤者遁避乱世”;
- 情感色彩:隐含被动逃避的消极意味,区别于中性词“躲避”。
参考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遁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ùn bì,其核心含义为逃避,具体指在面对困境、责任或危险时采取躲避的态度或行为。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逃避:指主动避开不愿面对的事物,如困境、责任或危险。该词带有消极色彩,强调回避而非正面应对。
2.详细解释
- 语境应用:常用于描述对现实问题的消极态度,例如逃避社会责任、躲避人际矛盾等。例如《初学记》中提到罗威“将母遁避”,即为了躲避官职而隐居。
- 文学表达:在古典诗词中,“遁避”也被用来形容自然景色的不可捉摸,如清代周亮工《书影》中“使山水神情,无所遁避”。
3.使用场景
- 现实生活:适用于逃避责任、回避矛盾等情境,如“面对压力选择遁避”。
- 文学创作:多用于古典或正式文本中,增强语言的历史感与严肃性。
4.例句参考
- 唐代唐彦谦《六月十三日上陈微博士》:“麾驱非吾任,遁避亦无术。”
- 钱锺书《管锥编》:“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法,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暧廼鄙啬裁制承听伧攘赤诵子从酒道傍李刀槊殿撰电子邮箱厄劫法箓忿懥抚景伤情贯木好戏黄蘗滉瀇火气挤摧晶莹金籝觭日絶症开中羸形连溢慄惓痢症窿穹覼缕没遭磨冥卫念酸拍拍蓬岛朴悍撇烈繁台桥基窍牖去食存信三别上系少息神风十十五五试授属椑水门汀税输束之高阁夙世韬略桃绽天心屠絶讬赏温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