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chun;military governor of a province] 中国古时地方军政长官。汉代曾设督军御史,三国时尚有,为监军之官。北洋军阀时期将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督改长督军(如省督军)。民国初省的最高军事长官
(1). 汉 代监督军队的官员。后为统领军队的大将。《三国志·蜀志·孟光传》“处 光 之右,盖以此也” 裴松之 注引 晋 傅畅 《裴氏家记》:“﹝ 裴儁 ﹞子 越 ,字 令绪 ,为 蜀 督军。”《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罢 山阳国 督军,除其禁制。”
(2).统率指挥军队。《旧唐书·张仁愿传》:“春,还朝,秋,復督军备边。”
(3).北洋军阀统治在各省所设置的军事首脑的称号。实际上总揽全省军事政治大权。 毛6*泽6*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十四件大事》:“农民对政府如总统、督军、县长等还比较不留心,这班乡里王才真正是他们的‘长上’。” 巴金 《家》二:“据说校长跟督军有点关系,所以拿钱要方便一点。”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督军汉语 快速查询。
督军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演变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为“监督军队事务”。根据《汉语大词典》和《辞海》的释义,该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古代官职名称
督军最初为汉代设置的军事监察官职,主要负责监督军队纪律与作战指挥。《后汉书·百官志》记载:“督军御史,掌监诸军。”其职能类似现代军事监察机构,需定期巡查部队并上报军情(来源:汉典zdic.net/hans/督军)。
二、近代军事统帅称谓
清末至民国初期,“督军”演变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的职位名称,例如北洋政府时期各省督军统辖省内军政要务。据《中国近代史词典》记载,1916年袁世凯执政期间曾设“督军团”,形成地方军阀割据局面(来源:国学大师guoxuedashi.com/近代官职)。
该词构词法属动宾结构,“督”含监督、督察之义,“军”指代军队,二者组合后派生出官职名称与军事职能双重含义。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退出常用词汇范畴,仅存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
“督军”是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重要军事官职,其含义和职能随时代演变而有所变化:
一、古代起源(汉至三国)
汉代设有“督军御史”,主要负责监督军队,属于监军性质的官职。三国时期延续此职,如《三国志》记载裴越曾任蜀国督军,职能仍以监察为主。
二、北洋军阀时期至民国初年
此时“督军”成为省级最高军事长官,由原“都督”改称而来,总揽地方军政大权。例如护国运动中,云南督军唐继尧曾指挥军事行动。此时的督军实际成为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逐渐演变为军阀代名词。
三、职能特点
词源补充
“督”字本义含监督、统率之意(《辞海》),与“军”组合后既体现监察职能,也包含军事指挥权。
如需了解具体历史事件中的督军案例,可参考、6等来源的详细记载。
奥絶八冥宝带倍程车驾刺纸调值砥厄杜禁顿困飞淙峯岠副职纲目体贡职国仗孤妍故作玄虚寒庶和蕃践境甲杖借衔谨干精凿计行言听钜人长德举手相庆开治恳乞狂热良酝离舍龙蠖镂脂翦楮茫然若失孟襄阳那罗陀欧侯旁道盘迂殍殣披示峭险七脚八手轻翼秦衡秋发筌意慅慅煞癞商律守财卤疏败书观宋景诗突忽兔缺乌沉屠者泄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