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對言的意思、對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對言的解釋

(1).訓诂學上指意義相反或關聯的詞句相對成文。 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史記六》“糲粱”:“《列子·力命》篇:‘ 北宮子 謂 西門子 曰:朕衣則裋褐,食則粢糲;子衣則文錦,食則粱肉。’以粢糲與粱肉對言。”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古書連及之詞例》:“《周禮·宰夫職》:‘二曰師,掌官成以治凡;三曰司,掌官法以治目。’ 鄭 注曰:‘治凡,若月計也;治目,若今日計也。’然則凡之與目,事有巨細,故以對言。”

(2).指将兩種不同的概念對舉稱說。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序說:“就是考妣對言也是 東周 以後的用語,古人以祖妣為對,以考母為對。”參見“ 對文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對言”是訓诂學中的術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1. 意義相反或關聯的詞句相對成文
    指在古文中,通過将意義相反或相關的詞語、句子并列使用,形成對比或呼應關系,以強化表達效果。例如《列子·力命》中“食則粢粝”與“食則粱肉”對舉,通過“粝”(粗糧)與“粱肉”(精糧)的對比,突出生活差異。

  2. 不同概念的對舉稱說
    指将兩個不同範疇的概念并列提出,形成特定的表達結構。例如郭沫若指出,“考妣”(父母)對言是東周後的用法,而早期用“祖妣”“考母”分别對應祖先和父母。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注釋和語言學分析,如清代王念孫《讀書雜志》通過“對言”解析《史記》中的詞義矛盾,現代學者則借助此概念研究古代語言演變。

注意
該術語專業性較強,常見于文獻訓诂領域,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二

對言是什麼意思?

對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以言語進行相互交談、陳述、表白等。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對言的部首是言,總共包含7個筆畫。

來源

對言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天官冢宰》:“明堂之前,原有廟,廟之右有阼,曰曼蘭,阼之右有壇,曰對言,壇之右有祖,曰封人。” 這裡的對言指的是“對座而發言”。隨着時間的推移,對言逐漸衍生出以言語進行強調和陳述的意義。

繁體

對言的繁體字為「對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對言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西漢初期的時候,對言的寫法為「對㝎」,唐代則寫作「對言」。

例句

1. 他們在會議上對言争論不休。

2. 我想向你對言我的想法。

組詞

對言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形成不同的詞語,例如:

對話、對談、對答、對唱、對視等。

近義詞

與對言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交談、談話、說話、言談等。

反義詞

與對言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寡言、閉口、沉默、無言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