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没的意思、断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没的解释

判决没收归公。 元 宫天挺 《七里滩》第一折:“强如您宰相侯王,遭断没属官象牙牀泥金亢。”《元典章·兵部五·违例》:“若有违犯者人呵,将他媳妇孩儿每头匹事产都断没也者。钦此。”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制国用六·市籴之令》:“漏税者断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断没(duàn mò)是汉语中的法律术语,指司法机关依法将违法所得或违禁财物强制收归国有。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1. 判决没收

    “断”指司法裁决,“没”即没收。该词强调通过法定程序(如判决)将财产强制收归国家所有。例如《唐律疏议》规定对赃物“悉断没入官”,体现其司法强制性特征。

  2. 对象特定性

    没收对象通常为两类:

    • 违法所得:通过犯罪或非法行为获取的财物(如贪污赃款);
    • 违禁物品:法律禁止持有的物品(如毒品、非法武器)。

      区别于一般行政没收,断没需经司法程序认定。

  3. 法律后果

    断没具有财产剥夺的终局性,一旦裁决生效,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财物归国家支配。此概念常见于古代律法,现代法律体系中多表述为“没收财产”,但实质内涵延续。

同义词辨析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第7卷,第108页:

    释“断没”为“判决没收归公”。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6)第412页:

    注解“断”含“判决”义,“没”即“没收”,并举《宋史·刑法志》“赃满五贯者断没”为例。

  3. 中国法律史学会编《中国法制史术语汇释》(法律出版社,2020)第89页:

    指出“断没”是古代刑罚中财产刑的典型形式,适用于经济犯罪。

参见:《唐律疏议·名例律》“赃物没官”条;《大明律·刑律》“隐瞒入官家产”条

网络扩展解释

“断没”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一、核心含义(古汉语/法律术语)

指判决没收归公,属于古代法律或官方文书中的专业术语。


二、现代引申与误用

部分现代资料(如、4)将其解释为“失去、没有”,但需注意:

  1. 拆分理解:在口语中,“断没”可能被拆分为“断(绝对)+没(没有)”,如“断没有回头”(绝对没有回头)。
  2. 语境限制:此类用法多见于非正式表达,且易与核心含义混淆,需谨慎使用。

三、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元典章》等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罗汉黯昧白生生饱食终日悲歌击筑避席补救补外不恤人言澄什趁口赤诚相待出室次行弹抵道疏痱磊奉命惟谨風月債脯枣各别世人鲠慰狗下水光光关右归政刽子孤军深入河侯和朗会务健决奸言酒壶畯儒考限离错利害攸关丽迹牡橭目挑心招嶷然排除异己瓢杓贫疾求间爇鸡僧堂山塍髾髮烧破眼神丽识窥双文疏财重义铁子唾耳委叛吻儒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