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后的意思、断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后的解释

(1) [bring up the rear]∶军队撤退时,派一部分人在后面掩护

又令马岱、 姜维断后,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三国演义》

(2) [have no progeny]∶断绝后嗣

详细解释

(1).谓军队撤退时派一部分人在后面掩护。《梁书·武帝纪上》:“ 高祖 独帅众距战,杀数十百人, 魏 骑稍却,因得结阵断后,至夕得下船。”《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二年》:“ 赵云 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东周列国志》第三回:“ 郑伯 叫 尹球 保驾先行,亲自断后,且战且走。”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九章:“这时野战军的断后部队已经在 高柏山 。”

(2).断绝后嗣或后续者。 晋 潘岳 《西征赋》:“国灭亡以断后,身刑轘以啟前。”《新民晚报》1987.5.8:“然而,这许多年来,总不见表演唱新作问世,似有绝种断后的态势。”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断后”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军事行动中的掩护撤退

指军队撤退时,派出一部分兵力在后方阻击敌人,确保主力安全撤离。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常见,例如:

二、家族血脉的断绝

指没有子孙延续,导致家族后继无人。例如:

其他补充说明

  1. 例句参考
    • 军事场景:“殷兄,你去找珊瑚毒虫吧,我断后”(出自小说情节);
    • 家族延续:“断后”常与“绝嗣”并用,强调血脉断绝。
  2. 引申含义
    部分语境中可比喻“切断退路以激发决心”,但属于非主流用法。

如需查看更多历史典故或完整例句,可参考《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文献,或通过搜狗百科、沪江词典等渠道获取细节。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断后

断后,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断”和“后”,部首是指汉字的结构组成中的主要部分。

以“断”为部首的汉字有类似意思的词语有“断裂”、“断绝”等。以“后”为部首的汉字有类似意思的词语有“后背”、“后果”等。

根据《汉字源流字典》,断后一词源于古代文字的发展。它的本义为断绝后路,不能再行前进。简单来说,就是被封堵,无法往前进行。

断后的繁体字是「斷後」,字形相似但笔画略有不同。繁体字的使用主要在一些传统文化受到尊重的地方,例如台湾、香港、澳门等地。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针对断后一词没有具体的记录,因为这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词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状和结构都有所改变。

下面是一些关于断后的例句:

1. 不要断后,勇往直前。

2. 我们必须找到其他的出路,不能让自己断后。

3. 在面对挑战时,不能轻易退缩,否则就会断后。

与断后相关的组词有:断绝、断裂、断绝希望。

与断后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断绝、困顿、穷途潦倒。

与断后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前进、闯荡。

别人正在浏览...

阿辟阿邑弁端不成不圆嘲嘲螭阶冲情穿带粗丑打褙打令蹀踥地域犯治風波亭敷译槁箨弓衣故地重游国子祭酒浩慨黑緑贺客河溓海夷枷警接待站极态急于事功涓滴微利钜灵贶赐朗个磊落不羇买不短马口柴甿俗庙门募捐谱记牵强切须七命青雀舫穷余揉耳三刀闪赚杀威棍折关沈稼说不去撕抓铁界尺透漏瓦缝王子表晚境文墨职幄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