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urrency]∶作为交易媒介正在流通的某些东西,如硬币、政府纸币、银行券
(2) [stiff]∶可流通的纸币
(3) [exchange of goods]∶交换货物
(1).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管子·轻重乙》:“黄金刀布者,民之通货也。”《魏书·食货志》:“以为‘ 太和 五銖’,乃大 魏 之通货。” 毛6*泽6*东 《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财政收支接近6*平衡,通货停止膨胀和物价趋向稳定。”
(2).交换商货。《史记·管晏列传》:“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商贾者,以通货为本。”《后汉书·孔奋传》:“通货 羌 胡 ,市日四合。”
(3).流通的商货。 唐 刘禹锡 《令狐相公见示河中杨少尹赠答兼命继声》诗:“四面诸侯瞻节制,八方通货溢河渠。”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通货汉语 快速查询。
通货(tōnghuò)是现代汉语中的经济学术语,其核心含义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商品流通中普遍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即法定货币。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权威来源参考:
法定流通货币
指由国家统一发行、具有强制流通力的货币形式,包括纸币、硬币等实物形态。其价值由国家信用担保,用于商品交换、债务清偿等经济活动。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10页。
经济学专义
在宏观经济中,通货指实际流通中的货币总量(M0),即流通中的现金(纸币+硬币),不包括存款等信用货币。
来源:《经济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17年。
“通”意为“普遍、流通”,“货”指“商品、货币”,组合后强调货币的流通职能。
古代文献中“通货”泛指可流通的财物(如《史记·货殖列传》),现代专指法定货币。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第2341页。
货币(currency)是广义概念,包含存款等形态;通货特指流通中的现金(cash in circulation)。
指因流通中货币量过剩或不足引发的物价持续波动现象。
来源:《金融学大辞典》,中国金融出版社,2019年。
“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流通中现金(M0)是通货的统计口径,包括公众手持现金及银行库存现金。”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官网《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术语表。
注:因词典类内容无直接可引用的在线链接,建议参考纸质权威辞书或国家机构发布的规范术语库以符合要求。
通货是经济学中描述流通货币的核心概念,其含义和功能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通货指在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总称,包括纸币、硬币等实体货币,以及活期存款、支票、银行本票等可快速兑换的信用工具。它由国家或地区法定机构发行,如人民币、美元、欧元等。
古代文献如《史记》已记载“通货积财”的贸易概念,现代则强调其法定性和流通性。通货稳定性取决于货币发行量与实际需求的平衡,若超发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通货过量供应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即通货膨胀。这与局部物价波动不同,需通过货币政策调控。
如需进一步了解通货分类或经济影响,可参考权威经济学术资源。
沉浮称心满意蠢若木鸡瓷仙榱橑醋罎子黨史大廷电度表曡遘杜学鹅罽傅君鳏居鬼剃头果干牿亡海水声道蒿蓬交衡矫世厉俗祭菜极问军乐团局蜷看棚科网快当宽疏乐境马尾辫面夷民务穆羽牛屋瞟眇迁避青帮觑当趋赴人梯瑞竹丧仪三立三韵上马善战沙书食桉式昭束马悬车肆淫蒐田宿道踏红太师讨取挑精屠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