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益稷》:“ 禹 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又《尧典》:“帝曰:‘吁,咈哉!’”都、俞、吁、咈均为叹词。以为可,则曰都、俞;以为否,则曰吁、咈。后因用“都俞吁咈”形容君臣论政问答,融洽雍睦。 明 归有光 《隆庆元年浙江程策四道》:“昔 唐 虞 之际,以天下相授受,而示之以精一执中之旨,彼其平时都俞吁咈,相告语于一堂之上者,无非此道。”《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景定五年》:“君有过举,臣当直言,都俞吁咈,古之所尚。”亦省作“ 都俞 ”。 宋 朱熹 《与周参政札子》:“伏惟都俞之暇,从容造膝,一为明主极言之,则天下幸甚。”《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尽復昔时会议故事,以踵前古都俞之风。”
“都俞吁咈”是源自《尚书》的典故性成语,原指古代君臣议事时用叹词表达不同态度的场景,后引申为形容君臣间和谐讨论、直言进谏的朝堂氛围。该成语由四个独立叹词组成:
都(dū)
表示君主对臣子建议的肯定,含赞叹之意,如《尚书·益稷》载帝舜曰:“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此处“都”即体现君臣共识。
俞(yú)
帝王对臣子意见的应诺之词,如《尚书·尧典》中帝尧曰:“俞!予闻,如何?”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俞者,然其而言之辞。”
吁(xū)
君主对臣子观点存疑时发出的感叹,表不以为然。《尚书·尧典》记载尧否决共工之议:“吁!嚣讼可乎?”
咈(fú)
表示明确反对或否定,如《尚书·大禹谟》中禹言:“咈哉!方命圮族。”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咈”为“违也”。
这一成语整体反映了古代政治文化中“君不专制、臣不阿附”的理想状态。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评述:“都俞吁咈,气象蔼然,乃治世之象”,清代王夫之《读通鉴论》亦强调其“和而不同”的辩证关系。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形容君臣论政问答,融洽康济”。
“都俞吁咈”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最早见于《尚书》的《尧典》和《益稷》篇,记录了尧、舜、禹等上古君臣讨论政事时的对话语气。例如:
后用以形容君臣间融洽论政的场景,强调君主广纳谏言、臣子直言不讳的和谐氛围。例如《续资治通鉴》中用此词赞美宋理宗时期的君臣议事风气。
朝堂之上,君臣皆以国事为先,论政时“都俞吁咈”,颇有上古遗风。
提示:需注意该词与“吁咈都俞”为同源异序词,含义相近,均强调君臣议事的和谐。
把断百龄拔戟成一队把薪助火本名不永叱斥冲改重阳餻稠伙单裙担幢貂衣鍉针挏乳風疎干妹子高遰共德冠盖观念形态过事耗电量洪水猛兽厚片化纤胡咧咧家具疆确结欵金齿禁囚锦州市绝妙距石硜执口觜跨凤乘龙壼范嬾拙灵变廪秋麻枲梅盐猛然濛涌秘画谟谋弄春驽乘片词只句晴空趋避四户松散通名亡辜汙僞香草象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