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兜鍪的意思、兜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兜鍪的解释

[ancient helmet] 古代作战的盔

详细解释

亦作“ 兜牟 ”。1.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秦 汉 以前称冑,后叫兜鍪。《东观汉记·马武传》:“﹝ 武 ﹞身被兜鍪鎧甲,持戟奔击。”《新五代史·杂传·李金全》:“ 晏球 攻 王都 于 中山 , 都 遣善射者登城射 晏球 ,中兜牟。”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牛疫鬼》:“﹝牧童﹞见壮夫数百辈,皆被五花甲,著红兜鍪,突而入。” 清 赵翼 《孙介眉招食鲢鱼头羹》诗:“鰱鱼之美乃在头,头大於身如兜鍪。”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虽兜牟深隐其面,威武若不可陵。”

(2).比喻士兵。 宋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兜鍪(dōu móu)是古代将士作战时佩戴的头盔,亦称“胄”,其形制多为覆钵状,两侧带有护耳,顶部常设插缨饰的管孔。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袁绍传》:“绍脱兜鍪抵地”,后逐渐成为古代军事装备的典型称谓。以下从词源、形制演变、文化意象三方面解析:


一、词源释义

“兜”本义指包裹头颅的护具,“鍪”原为炊具(似锅),因头盔形似倒扣的锅釜而得名。东汉《说文解字》虽未直接收录“兜鍪”,但“胄”字释义为“兜鍪也”,说明二者为同物异名。南北朝后,“兜鍪”成为书面常用词,如《南齐书·崔慧景传》载“军人皆披绛袍,悉著兜鍪”。


二、形制特征与演变

  1. 材质演变

    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青铜胄),战国后出现铁质兜鍪,汉代普及铁胄,宋代改良为“凤翅盔”(护耳上翘如凤翅)。

  2. 结构设计

    典型制式由盔体、护耳、顿项(护颈垂帘)组成。唐代《通典》载“甲之制十有三……一曰兜鍪”,可见其与铠甲配套使用。北宋《武经总要》绘有“头鍪”图示,顶部带缨饰孔。


三、文学意象与象征

兜鍪在诗词中常代指将士或战争,如:


四、考古实证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石质兜鍪,盔体刻有甲片纹路;内蒙古辽代墓葬发现铁质鎏金兜鍪,印证《辽史》中“金镀银兜鍪”的记载。此类实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机构。


冷知识:宋代凤翅盔的两侧护耳并非装饰,而是为缓解金属头盔的闷热感设计的透气结构,兼具实用与威仪功能。

网络扩展解释

“兜鍪”(dōu móu)是古代战士佩戴的头盔,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兜鍪”指古代作战时保护头部的金属护具,秦汉前称“胄”,战国后逐渐改称“兜鍪”。其设计不仅覆盖头部,还延伸至颈部、喉部、部分面部及肩部,属于综合性防护装备。

二、结构与功能

  1. 形制特点:早期以皮革或青铜制成,后发展为铁制,形似倒扣的锅(“鍪”本身也指古代炊具)。
  2. 防护范围:区别于单纯护头的“胄”,兜鍪增加了对颈部、喉咙等要害部位的防护,部分带有护耳或护面装置。
  3. 象征意义:既是实用装备,也象征战士的勇猛身份,文献中常以“兜鍪”代指士兵或军队。

三、历史演变

四、其他含义

“鍪”单独使用时,亦可指代古代炊具(类似锅),但“兜鍪”一词专指头盔。部分诗词中会以“兜鍪”比喻山形或器物轮廓,如“山似兜鍪云似巾”。

如需查看具体文献或文物图例,可参考《东周列国志》《夷坚丙志》等古籍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嚣嚣哓哓鏖军不段逞祥赤冀臭棋摧朽登隆电视台订期地缘蠹怪顿说遏阻風樹之悲敷菑工运搆讦衡撃和氏璧嫮大惛垫兼包并畜挢诬燋烛借紫脊膂凈发金丝猴金素啾嚄赍助决语居宿嗑牙嘹嘴坤德烂腐六问三推漏洞眇志明悉啪哒片纸品汇曲蟮羶秽陕洛讪骂韶光淑气审处圣藻麝脐思想方法泰鸿填户痛毁橐它帷毂虾菜香消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