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貌。 唐 李白 《明堂赋》:“其左右也,则丹陛崿崿,彤庭煌煌,列宝鼎,敌金光。”
(2).锐利貌。 唐 司空图 《复安南碑》:“申命长驱,指麾横厉。崿崿鹰眸,稜稜虎视。”
(3).惊惧貌。 清 黄景仁 《冬青树引和谢皋羽别唐珏韵》:“髑髗夜走沥龙髓, 金粟堆 边鬼燐见。壮士崿崿齿牙战,三更石裂五鼓移。”
“崿崿”是一个极为罕见的叠词,其核心含义与“崿”的本义相关。根据现有汉字解析:
“崿”读作è,指山崖、高峻的山边,例如古文中常用“崖崿”表示陡峭的山岩(如《文选·张衡〈西京赋〉》有“坻崿鳞眴”之句)。其字形由“山”与“咢”组成,属形声字。
“崿崿”作为叠词,可能有两种引申用法:
由于该词未被现代汉语广泛使用,且未见于权威词典和文献,其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建议使用者优先选择更通用的词汇(如“巍巍”“嶙峋”),或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进一步分析。
《崿崿》这个词在汉语中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形容山势险峻、嶙峋多岩石的样子,形容山的形状高耸而陡峭。
《崿崿》这个词的部首是山(山字旁),由两个「山」字组成。根据这个部首,可以拆分为 "山山",其中每个「山」字的写法都包括3个笔画。
《崿崿》这个词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它不常见于现代汉语中。同时,该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也比较少见。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崿」字可以写作「厄」或「恶」,而「崿」字的另一种写法是「崮」。这些写法在现代汉字中已经不常见。
1. 山中群峰崿崿,令人望而生畏。
2. 走过崿崿的山路,我们终于到达了山顶。
3. 那段河流从崿崿的山脚穿过,形成了一个美丽的水景。
与「崿崿」相关的词语有:
1. 崿岖(形容山势险峻、嶙峋)
2. 崿塞(形容山峰中间有石头脱落、堆积而成的地方)
3. 崿崽(指崿崿的小山)
与「崿崿」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崎岖(山路险峻)
2. 险峻(形容地势高、陡峭)
3. 峻峭(形容山势险峻)
与「崿崿」意思相反的词语有:
1. 平缓(平坦、缓和)
2. 平坦(地势平坦)
3. 缓和(减轻、舒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