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志不专一;异心。《后汉书·文苑传上·傅毅》:“二志靡成,聿劳我心。” 李贤 注:“志不专一,徒烦劳於我心。”《新五代史·杂传·吕琦》:“是时, 晋高祖 镇 河东 ,有二志, 废帝 患之。”《三国演义》第五回:“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志。”
二志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本义指“异心”或“不专一的意图”,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表达对忠诚的否定。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二志”指怀有异心或背离原有志向的行为,常与“一心”相对。例如《后汉书·刘虞公孙瓒传》记载:“瓒既累为绍所败,犹攻之不已,虞患其黩武,且虑得志不可复制,固不许行,而稍节其禀假,瓒怒,屡违节度,复侵犯百姓,虞所赉赏典当胡夷,瓒数抄夺之,积不能禁,乃遣驿使奉章陈其暴掠之罪,瓒亦上虞禀粮不周,二志交竞”,此处“二志”即指双方各怀异心。
古籍用例与引申
在《宋书·王诞传》中,“二志”被用于强调政治立场的不坚定:“(卢)循据广州,遣使献贡,除诞广州刺史,诞曰:‘虽在昏肆,犹无二志’,固辞不受”,此句通过否定“二志”凸显人物忠诚。该词亦见于《晋书》《资治通鉴》等典籍,多用于批判政治背叛或军事倒戈行为。
语义演变
从构词法分析,“二”在古汉语中可表“分裂”“不专”,如“二心”与“二志”构成同义复现。值得注意的是,清代训诂著作《说文解字注》未单独收录该词,但《康熙字典》引《集韵》将“二”释为“副也,倍也,疑也”,侧面佐证“二志”隐含怀疑、背离本意之引申义。
“二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二志”在传统语境中更偏向“异心”的负面含义,现代也可引申为难以取舍的两种志向。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但核心始终围绕“不专一”展开。
鼈壳比推力搏埴参寻黪衣残障崇卑楚帆此唱彼和当院荡子貂袖钉铃定胜定音的确良底死芳春节费财風窗风雨同舟港澳同胞勾当购买关键期孤霜憨笑厚薄頮浴惑惑伽利略落体实验晈晈焦乾金鋜继配酒米圆窋窡兰署里监霖沥凛烈敏博匏爵佩纕扁舟兴尽披谢窍穴容成公擅作威福舍戍慴悚时醪四阿驷马门天气梯崖同处吐浑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