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痞结又下痢。《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中>》“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鸣,心中痞硬而满,乾呕,心烦不得安”注:“毋论伤寒中风,表未解总不当下。医反下之,或成痞,或作利……似此痞利,表里兼病,法当用桂枝加人参汤两解之。”
“痞利”是一个中医术语,指患者同时出现“痞结”(腹部硬满的症候)和“下痢”(腹泻)的症状,常见于外感病误用攻下法后的表里同病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痞利 = 痞结 + 下痢。其中:
病因病机
根据《医宗金鉴》记载,伤寒或中风等外感病未解时,若误用攻下法(如泻药),会导致表邪内陷,引发气机壅滞(痞结)与脾胃运化失常(下痢)并存的复杂证候。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
治疗方药
中医主张用桂枝加人参汤调和表里,既解表邪又补脾胃,达到“两解”之效。
痞利是中医对特定误治后表里同病的病理概括,需结合经典文献与临床辨证施治。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伤寒论》相关注解或中医典籍。
痞利(pǐ l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形容人行为言语间带有一种轻薄、狡猾、阴险的样子。它的拆分部首是疒(病部)和利(刈部),总共有13画。
痞利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繁体形式为痞力。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意义没有改变,均指人的行为有些不正派,有点狡诈的样子。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他的笑容中带有一丝痞利的味道。
2. 他表面上看起来和蔼可亲,但实际上很痞利。
痞利还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的词语:
1. 痞利形容词:痞利的、痞利味道
2. 痞利名词:痞利性格、痞利行为
近义词包括:狡猾、阴险、奸诈
反义词可以是:正直、坦率、老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