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双亲一方去世,一方尚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 李嶢 及第在偏侍下。” 明 宋濂 《望云图诗序》:“人之壮年有大父母、父母俱存而号重庆者矣;下此,则父母无故而号具庆者矣;又下此,则二亲或有一存而称偏侍者矣。”
“偏侍”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这是该词最常见的含义,主要用于描述子女在父母中有一方离世、另一方健在的状态。这一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多次出现: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对某一方持有偏袒的态度或行为”,但这种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与“偏侍”的字面意义混淆,权威性较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摭言》等古籍原文。
《偏侍》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在侍奉、服侍中起次要作用或位置不正、不端的侍从。
《偏侍》的部首是“人”,共由12个笔画组成。
《偏侍》源自古代汉语中的偏侯,表示侍奉君王的官员的侍从。后来,由于其位置不正、不端,引申为对侍从角色的贬义称呼。
在繁体字中,偏侍的写法为「偏侍」。
《偏侍》的古代汉字写法为「偏偲」。
1. 那个偏侍经常在胡作非为时,得到主人的厌恶。
2. 他虽然是贵族的偏侍,却拥有实际的权力。
近义词:副手、小人、配角
反义词:正心、正人、正义
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