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one-sided words]∶一面之辞,片面之辞
象曰:莫益之,偏辞也。——《易·益》。孔疏:“此有求而彼不应,是偏辞也。”
(2) [sweet talk]∶谄媚讨好的话
(1).片面之词。《韩非子·难二》:“ 叔向 、 师旷 之对皆偏辞也。” 南朝 梁 沉约 《修竹弹甘蕉文》:“臣谓偏辞难信,敢察以情。” 宋 马永卿 《懒真子》卷一:“ 汉 诸儒所传六经与今所行六经不同,互有得失,不可以偏辞论也。” 清 梅曾亮 《桑弢甫先生遗集序》:“ 桑弢甫先生 ,以孝义奇伟之性,发为诗文,高奇清旷,有自得之趣,非如同时诸人掇拾 南宋 后之偏辞賸义为奇博者比也。”
(2).谄媚之言。《庄子·人间世》:“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 陆德明 释文:“偏, 崔 本作諞。”
“偏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指不全面、单方面的言论,通常因忽略其他角度或事实而产生偏差。例如在评价人或事物时,仅强调优点或缺点而忽略另一面,即可称为“偏辞”。
出处与示例:
指刻意讨好、奉承的言辞,常见于非平等语境中。例如《庄子·人间世》中“忿设无由,巧言偏辞”,将“偏辞”与“巧言”并列,强调其虚伪性。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典籍和现代词典定义,建议通过权威文献(如《周易》《韩非子》)进一步理解其语境差异。
《偏辞》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言辞偏激,言辞过激。这个词主要用来形容说话或写作时候的言辞不中肯、偏激或夸张。
《偏辞》的拆分部首是“亻”和“言”,其中“亻”是表示人的部首,“言”是表示语言的部首。
它的总笔画数是14笔。
《偏辞》一词最早出自于《韩非子》这本古代兵家经典的著作,其中有一句话:“将欲穷奇兵之计者,必疏尽素仪之轨,其所以迂也。迂则轨诈,轨则奇,奇则拒疏,拒疏则外人不知其趣。趣而用之,则必亲疏不分,言辞相贼。”这句话中的“言辞相贼”一词被解释为“偏辞”。
在繁体字中,《偏辞》的写法是「偏辭」。
在古代,写作字的方法和现代有所不同。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古时候《偏辞》的写法是稍有区别的。它是由“亻”和“言”的组合构成,但结构稍有不同,第一笔从左上向右下弯曲,表示人行为的偏差,第二笔则是右上到左下的横道。
这个电视剧的编剧善于运用偏辞的手法来制造悬念。
他的演讲充满了偏辞,不太适合用在正式场合。
衍生词:偏辞不公
复合词:言辞偏辞、偏辞过激
派生词:偏辞无礼、偏辞尖刻、偏辞夸张
近义词:言辞激烈、言辞偏激、文字犀利
反义词:中肯、客观、平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