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书信。 南朝 陈 徐陵 《与顾记室书》:“久愿通启,披诉圣明,伏见军戎多务,所以不敢祈冒。”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久未通启,想一切尚佳胜耶?”
2.普遍通知的启事。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十三章:“油桌面上,铺着一张通启。”
通啓(tōng qǐ)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现多用于书面语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本义
指公开陈述或广泛告知的文书、公告。古代多用于正式场合的文书往来,如官府通告、公开信函等。
例:「发布通啓以晓谕百姓」
引申义
表示公开表达立场、态度或声明,强调信息的广泛传达与公开性。
例:「联名通啓,申明学术立场」
二字组合后,凸显通过正式形式公开传递信息的行为属性。
用于学术团体、机构发布的联合声明或公开信(如《学界反对剽窃行为通啓》)。
传统礼仪活动中发布的通告文书(如祭祀、典礼公告)。
多见于近代文献,如民国时期的社团宣言、公告(如《申报》所载各类通啓)。
定义:「公开陈述或告知的文书;亦指公开发表声明。」
来源: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出版,第10卷。
释义:「旧时指公开的启事或通告。」
来源: 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
注:「启,白事也;通启,谓通达告知之文书。」
来源: 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被「通告」「公开信」「声明」等替代,但仍保留于特定文化、学术语境中,需依据文体需求谨慎选用。
“通啓”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ōng qǐ(注音:ㄊㄨㄥ ㄑㄧ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互通书信
指通过书信进行沟通或表达诉求。例如南朝陈徐陵在《与顾记室书》中提到“久愿通啓,披诉圣明”,意为希望通过书信向圣明之人陈述心意。
普遍通知的启事
指公开告知某事的文书,具有广泛传达的性质。例如古代官方或民间发布的公告类文本。
鳌甲百达柱贝雕逼醮毖祀簸箕星不爱钱策效逞雄铳礮愁冗冗处裁地方志方諲粉壁扶冯干历狗刮头骨録过甚古义诃止哄斗洪泉画鸦挟纩见存姣羞夹锡钱饥不欲食基面金窠开洋抠请理论联系实际流镝律候蛮唱磨铅策蹇凭式峭峭岂钜青丘子人子融晶三别沈雨竖貂四辈宿墨脱敏哇塞微宦卫仗汙渎无声无色湘山祠湘芸斜谷鞋拽靶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