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襕的意思、袍襕的详细解释
袍襕的解释
泛指袍服。襴,襴衫。 唐 王建 《和少府崔卿微雪早朝》:“已傍祥鸞迷殿角,还穿瑞草入袍襴。”
词语分解
- 袍的解释 袍 á 中式长衣:袍子。长袍。旗袍。棉袍。皮袍。同袍(旧时军人相称)。袍泽(“袍”和“泽”均为古代衣服,后以此称军队中的同事,如“袍袍之谊”、“袍袍故旧”)。 衣服的前襟:“反袂拭面,涕沾袍”。 笔
- 襕的解释 襕 (襴) á 古代一种上下衣相连的服装。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袍襕"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特指中国古代服饰中一种带有特定镶边或装饰的袍服,尤其与官服制度相关。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
本义与形制特征:
- "袍":指长度过膝、有衬里的长外衣,是中国古代常见的正式服装。
- "襕":指衣服下摆、衣襟或膝盖等处附加的横条状镶边或装饰布片。这种“襕”通常颜色、材质与袍身不同,是区分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
- "袍襕":合指在袍服(尤其是下裳部分)特定位置缝缀有“襕”的服饰。这种形制在唐代及以后成为官服(如常服)的定制,是士人、官员区别于庶民的重要服饰特征。据《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代官员常服“以紫、绯、绿、青为品”,其袍服即有“襕”的形制规定。
-
历史演变与制度意义:
- 起源与定制: “襕”的形制被认为源于古代上衣下裳分离的深衣制,在袍服上加“襕”象征性地保留了“下裳”的痕迹,符合古礼。唐代贞观年间,中书令马周上奏建议在袍服上加襕,得到采纳,自此“袍襕”成为官服定制。
- 等级象征: “袍襕”的颜色、材质(如锦、绣)以及是否有“襕”,是区分官员品级、士庶身份的重要依据。例如,不同品级的官员袍襕的颜色(紫、绯、绿、青)有严格规定。
- 后世影响: 宋、明等朝代继承了唐代袍襕的基本形制,并有所发展。宋代官员公服即是有襕的袍衫。明代则有“襕衫”,为生员、举人等士人的礼服,其特点是在圆领袍的膝盖处加一道横襕。
-
文化内涵:
- 礼制象征: 袍襕是古代中国服饰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儒家思想,通过服饰规范区分尊卑、昭明秩序。
- 士人身份标识: 对于士人阶层而言,穿着有襕的袍服(如襕衫)是其区别于普通百姓、彰显读书人身份的重要标志。
“袍襕”指在中国古代(尤其唐至明)官服或士人礼服中,于袍服下摆或特定位置(如膝部)缝缀有横条状镶边(襕)的特定服饰形制。它不仅是服饰样式,更是古代等级制度、礼制规范和文化身份的重要载体。其核心特征在于“襕”的运用,用以区分身份、彰显礼制。
参考来源:
- 《新唐书·车服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记载唐代袍襕制度的起源与定制。
- 《明史·舆服志》 (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记载明代襕衫的形制与穿着对象。
网络扩展解释
“袍襕”是一个汉语复合词,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其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字面构成:由“袍”和“襕”组成。
- 袍:指中式长衣,形制不分上衣下裳,汉代后也用作朝服或戎衣。
- 襕:特指“襕衫”,一种古代士人服饰,形制为上衣下裳相连,常见于唐宋时期。
综合含义
- 泛指袍服:两字组合后,泛指具有传统襕衫特征的袍类服饰,多用于描述官员、士人的正式着装。例如唐代王建的诗句“还穿瑞草入袍襕”(出自《和少府崔卿微雪早朝》),即通过“袍襕”描绘官员朝服的形象。
文化背景
- 服饰特点:襕衫在唐宋时期是士人阶层的标志性服装,袍襕可能融合了袍的宽松形制与襕衫的礼制特征,兼具实用性和礼仪性。
- 文学引用:古代诗词中常以“袍襕”象征身份或场合,如“乌巾袅脚锦袍襕”等句,多与官员、文人相关。
“袍襕”是古代对特定袍服(尤其是带有襕衫元素的服饰)的统称,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其具体形态和用途。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服饰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邦贯贝塔粒子边虏恻凄持行酬待捶提出讼蜍兔伺候丛涂大地艺术到期耳粪公担冠岁规劝股掌鸿冥讲传骄耻骄气机变机变如神几策浄素晶耀救施韲盐捐废康安尻舆神马客食涝疏旱溉老稚陆詟水栗密事迷童墨兵槃珊贫无立锥破罢乞穷俭相厹由让子戎毡软节上涨韶岁守土寿冢司驾堂檐同共通考同忧外需文粪缊巡香水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