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缿筒的意思、缿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缿筒的解释

见“ 缿筩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缿筒(xiàng tǒng)是中国古代用于收纳文书或匿名举报信件的专用器具,其形制与功能在汉代文献中已有明确记载。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缿筒为“木制或陶制的筒状容器,顶部设狭缝,底部封闭,专用于投递密件”。该器具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由名臣赵禹设计,后成为官府制度化的举报工具。

从器物构造分析,缿筒采用“入之不可复出”的设计原理:整体呈圆柱状,高度约三尺(约70厘米),顶部开有仅容竹简通过的细长投递口,底部设置活动挡板供官吏定期开启。这种物理结构既保证投件匿名性,又防止证物被篡改。据中国历史研究院考证,湖南里耶秦简中已出现类似器具的使用记录,印证了该制度在秦汉司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文化语义层面,“缿筒”衍生出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代表古代监察制度的雏形,《汉书·赵广汉传》载其“又教吏为缿筒”,体现早期信访机制的建立;另一方面演变为秘密通信的代称,宋代《太平御览》将“缿筒”与“谤木”“肺石”并列为直谏象征。现代考古发现中,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出土的釉陶缿筒实物,为研究古代司法制度提供了重要物证。

网络扩展解释

“缿筒”是古代官府用于接收举报或告密文书的器具,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定义与功能

缿筒(拼音:xiàng tǒng)是汉代的一种特殊容器,主要用于匿名举报或投递告密信件。其设计特点是“口小,可入而不可出”,类似现代的举报箱,确保投递内容不被取出或篡改。

2.结构与材质

3.历史背景

西汉官员赵广汉任颍川太守时,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首创缿筒制度。百姓可将记载罪行的书简投入其中,既保护举报者隐私,又便于官府收集证据,成为我国最早的“举报箱”。

4.文学记载

宋代诗词中多次提及缿筒,如刘克庄《鹊桥仙》中“蒲鞭渐弛,缿筒渐少”,侧面反映了其在古代社会治理中的角色。

缿筒是古代司法制度的重要工具,兼具实用性与保密性,体现了早期匿名举报机制的雏形。其名称和功能在《汉书》及后世文献中均有明确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标颖鼈裙秉圭不等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嘲歌程朱理学持久池鱼林木愁城黜谪词尾代售弹剥丹灶刁风弄月凋缺丁星飞盖佛伞敷袵祓斋鼛鼓根苗姑墨国嗣坏烂将作少府焦烁浄宫金印紫绶卷柏屦贱踊贵困劣擂台梁上君鍊炭领兑镂臂幕井捏估耦俱无猜寝兽犬马之齿日许时间撒播丧音酾沈淡灾上天不负苦心人沈下施予师尊睡理说诱碎心裂胆头绪屯平位下稳足相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