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潘岳 《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后因以“潘年”指三十二岁左右的年纪。 唐 房孺复 《酬窦大闲居见寄》诗:“烦君强著 潘 年比,骑省风流詎可齐。” 唐 李山甫 《蒲关西道中作》诗:“来来去去身依旧,未及 潘 年鬢已斑。”
"潘年"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学的典故性词语,其核心含义与中年白发、时光流逝的悲叹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潘年
指代中年鬓发初白的年纪,或泛指人到中年、岁月流逝的感慨。
该词典出西晋文学家潘岳(字安仁)的《秋兴赋》,其中“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自述三十二岁即生白发,后世遂以“潘鬓”喻早衰,“潘年”引申为中年之叹。
出处溯源
源自潘岳《秋兴赋·序》: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
(译文:晋武帝十四年,我三十二岁,鬓发初现斑白。)
“二毛”指黑白相间的头发,标志未老先衰。
语义演变
庾信《哀江南赋》:“潘年之秋,悲凉已极。” ——以“潘年”喻人生萧瑟之秋。
泛指中年危机或光阴易逝之叹,如:“步入潘年,方知岁月匆匆。”
第7册第1483页:“潘年”词条释为“指中年鬓发初白之时”,引潘岳《秋兴赋》为证。
商务印书馆2015版,第1892页明确标注典源及文学流变。
中华书局2002版,第1134页释义并附典故背景。
参见:潘岳(潘安)、潘鬓、二毛、中年意象。
“潘年”是一个源自古典文学的词汇,其含义与晋代文学家潘岳(字安仁)的经历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词义来源
该词出自潘岳《秋兴赋》序文:“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我三十二岁时,初次出现白发)。后以“潘年”代指三十二岁左右的年纪,暗含对年华易逝的感慨。
2. 文学应用
唐代诗人常借用此典,例如:
3. 文化内涵
“潘年”不仅指具体年龄,更承载了古代文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喟叹,常与“二毛”(黑白相间的头发)意象结合,体现未老先衰的愁绪。
注:该词属于古典文学中的典故词汇,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多出现在诗词赏析或历史文献中。
谤毁薄持悖论陛荣步漏策得测谎乘轻驱肥虫眼楮知白打抱不平单竭大品点抹定叠东野败驾凡尔费句風禁冯嬺当熊蝮蛇螫手﹐壮士解腕负约告地状估猜归翮过奬吼啸花榈木蕙质兰心江珧角斗士辑瑞姱词枯草死骨痨伤令辞吏隐螺子黛媚气某甫木俑难割难舍菩萨葡萄褐襁属青牛文梓清显遒迫榷利曲言扫把疝瘕石璧守钱奴树欲静而风不宁肃慎田唇翔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