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暗不明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汶水》:“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濛,崖壁相望。”
“绵濛”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和来源有所不同,以下是综合不同权威资料后的解释:
形容雾气、烟雾等浓密缭绕的状态,带有朦胧、神秘的诗意感。
指幽暗不明的环境,多见于古代文献。
部分资料提到其为古代一种由绢纺落绵制成的厚实丝织物,表面有粗节,可能与“绵绸”相关。
建议:在文学创作或日常使用时,优先采用“朦胧雾气”的意象;若涉及古籍研究,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对于织物相关的解释,建议查阅专业纺织类文献确认。
绵濛(mián méng)是一个形容词,形容某物质或景象特别柔软、轻盈、模糊而朦胧的状态。这个词常用来描述云雾、细雨、烟雾、细纱等朦胧的景象。
绵濛这个词的部首是“纟”(纤维部首),拆分后为“纟+茂”。
它的总共有16个笔画,其中纟有3个笔画,茂有13个笔画。
绵濛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黍离》:“采葑采菲,无以下家。”其中“采葑采菲”一句描述了花朵的柔软轻盈之态,而“葑菲”则引申为绵濛。
绵濛的繁体字为「綿濛」。
在古时候,绵濛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与现在的写法相似。古代文献中的一些写作形式有「綿茫」、「緜矇」等,都是用来描述柔软、模糊的状态。
1. 山间的绵濛云雾使得整个景色都显得如梦如幻。
2. 她穿着一袭绵濛的白纱,宛如仙子降世。
3. 雨后的城市笼罩在绵濛的雾气中,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
绵濛雨、绵濛云、绵濛迷离、绵濛笼罩等。
近义词:蒙蒙、茫茫、悠悠、渺渺。
反义词:清晰、明亮、透明。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