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 靖康 之变, 康王 ( 高宗 赵构 )质于 金 ,与 金 太子同射。 康王 三矢俱中, 金 人以为此必拣选宗室之长于武艺者冒名为之,留之无益,遣还。 康王 得脱,奔窜疲困,假寐于 崔府君庙 中,梦神人曰:“ 金 人追及,速去之。已备马于门首。” 康王 惊觉,马已在侧,跃马南驰。既渡河而马不复动,下视之,则泥马也。见 宋 辛弃疾 《南渡录》。 高宗 泥马渡 江 , 宋 元 以来争传乐道,文人笔记颇多记载,而行迹、地方时有抵牾不同。《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康王 泥马渡 江 ,弃了 汴京 ,偏安一隅,改元 建炎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直至二帝蒙尘, 高宗 泥马渡 江 ,偏安一隅,天下分为南北,方得休息。”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高宗泥马渡江之讹》:“ 宋高宗 初至 杭州 ,即命立 崔府君庙 ,以示灵异,於是精忠小説遂有泥马渡 江 之説。”
“泥马渡江”是一个源自南宋时期的典故,主要与宋高宗赵构的传说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词字面意为“泥塑的马驮人渡江”,实际指代赵构(即后来的宋高宗)在靖康之变后逃脱金兵追捕的传奇经历。传说中,他被泥马所救,最终建立南宋政权,象征天佑皇权、逢凶化吉。
历史背景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汴京(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赵构作为徽宗第九子,因在外招兵幸免于难。
传说核心
据南宋辛弃疾《南渡录》等记载,赵构被金人扣押期间,曾在崔府君庙中假寐,梦中得神人提示“金兵将至”,并获赠一匹马。他骑马南逃,渡江后马化为泥塑,方知是庙中泥马显灵相助。
民间传播
故事在宋元话本(如《京本通俗小说》)和明清小说(如《醒世恒言》)中广为流传,成为“天命所归”的象征。
历史真实性
清代学者赵翼等考证指出,此传说实为南宋政权为巩固统治而编造的政治神话,目的是神化赵构的合法性。
“泥马渡江”本质是借神异叙事美化统治者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君权神授”思想。实际历史中,赵构的南渡更多依赖军事部署和机遇,而非超自然力量。需注意区分文学演绎与史实差异。
《泥马渡江》是一个流行的网络热词,常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意志坚定,不怕困难,勇往直前。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
按照汉字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泥马渡江」可以分为:「氵」(三点水)、「尸」、「马」、「渡」和「江」。
这个热词中的「泥马」指的是形象庄严,勇猛无畏的马,而「渡江」代表着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将它们结合在一起,就是形容一个人或事物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泥马渡江》这个热词在中国网络上流传之后,渐渐演变为常见的网络俚语。有时候,这个词为了增添一种幽默感,也会使用其繁体字「泥駙渡江」。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中,「泥马渡江」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而言,「马」的写法可以用「馬」,「渡」可以用「渡」。
以下是一个使用《泥马渡江》的例句:
他像泥马渡江一样,坚定地迎接了一连串的挑战。
与《泥马渡江》类似含义的词汇有步履坚定、毫不退缩、勇往直前等等。而其反义词则可选择胆怯、退缩、优柔寡断等。
最后,可以通过《泥马渡江》来组成一些其他词汇,如泥马运动、泥马精神等等,创造出更多新的短语和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