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羽。《诗·秦风·小戎》“蒙伐有苑” 毛 传:“蒙,讨羽也。” 郑玄 笺:“讨,杂也。画杂羽之文於伐。” 孔颖达 疏:“谓画杂鸟之羽以为盾饰也。”
“讨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讨羽”指杂色羽毛的装饰,主要用于古代盾牌或兵器上的纹饰。该词最早出自《诗经·秦风·小戎》中“蒙伐有苑”的注释,毛传提到“蒙,讨羽也”,郑玄进一步解释:“讨,杂也。画杂羽之文於伐。”
单字释义:
组合意义: 指将不同颜色的羽毛交错排列,形成盾牌表面的纹样,属于古代器物装饰工艺的一种手法。
需注意该词在历史文献中的特殊用法。例如,《三国志》记载孙权“乞以讨羽自效”,此处的“讨羽”指“征讨关羽”,属于人物名称与动词的组合,与上述“杂羽”含义无直接关联。
《讨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要求退还战利品。它的拆分部首是讠和羽,其中讠(讠字旁)表示说话的意思,羽(羽字旁)表示羽毛。
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战争时期,战胜敌人后,胜利方会夺取敌人的战利品,包括金银财宝、土地、奴隶等。当某些部落或国家不满意被夺取的财物时,他们就会讨要回来,这就是“讨羽”。
在繁体中文中,讨羽的写法保持不变,也是「討羽」。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讨羽」也有其他变体写法。例如,「討」的古代写法是「訩」,「羽」的古代写法则是 「翼」。
以下是一些例句:
与“讨羽”相关的组词有:讨要、战胜、回收、财物。
与“讨羽”近义词包括:追索、索取、夺回。
与“讨羽”反义词包括:割让、放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