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时用牛皮蒙罩船身以御矢石的战船。《晋书·慕容垂载记》:“遂徙营就 西津 ,为牛皮船百餘艘,载疑兵列杖,溯流而上。”《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 太祖皇帝 乘皮船入 寿春 壕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 胡三省 注:“皮船,缝牛皮为之。”
(2). 川 藏 高原地带急流河道中用树枝作骨架、外蒙牦牛皮的船。 唐 白居易 《蛮子朝》诗:“汎皮船兮渡绳桥,来自 巂州 道路遥。”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万山丛矗,中遶汹溪,皮船笮桥,曲折一綫。”
“皮船”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古代战船
指古代用牛皮蒙罩船身的战船,主要用于防御箭石攻击。例如《晋书》记载慕容垂“为牛皮船百余艘”,胡三省注“皮船,缝牛皮为之”。
川藏地区的交通工具
在川藏高原的急流河道中,皮船以树枝或竹木为骨架,外蒙牦牛皮制成,适用于水流湍急、礁石多的浅水河道。唐代白居易诗中提到“泛皮船兮渡绳桥”,说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在部分现代释义中,“皮船”被引申为“外表光鲜但质量低劣”的比喻,常用于形容产品或服务虚有其表。不过这一用法多见于口语或特定语境,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皮船”既有历史实物定义(战船/交通工具),也有现代比喻义,需根据语境区分。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资治通鉴》等古籍或地方志记录。
《皮船》是指以皮革为主要材料制造的船只。皮船一般由动物的皮或制革工厂的废革制成,具有较好的浮力和适航性,适合在河流、湖泊等平静水域使用。
《皮船》的部首是“⺮”(竹),拆分后的笔画数为6画。
《皮船》的来源是古代汉语词汇。其本义是以动物皮革制成的船只,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航海和交通工具。
《皮船》的繁体字为「皮船」。
在古代,汉字「皮船」的写法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由部首“⺮”和右侧的船字组成。
1. 江南水乡的渔民们经常使用皮船出海捕鱼。
2. 昔日的交通工具是海船和皮船。
组词:皮革、船只、水域、浮力。
近义词:皮筏、皮艇。
反义词:铁船、木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