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息。 唐 钱珝 《代史馆王相公让相位第一表》:“所务者生灵富寿,每痛彫残;所制者兵革弭寧,尚闻侵伐。”
“弭宁”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平息冲突或战乱,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弭宁(mǐ níng)意为“平息”,尤其指通过主动措施使战争、冲突或动荡局势得到缓解或停止。例如唐代钱珝的文献中提到“兵革弭宁”(战争平息), 强调了其与军事、社会安定的关联。
构成与引申义
用法与语境
该词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如《代史馆王相公让相位第一表》中形容国家治理的目标,即通过政策使战乱平息、民生恢复。现代也可比喻个人或群体化解矛盾,如“弭宁争端”。
相关词汇
近义词:平息、消弭、止息;
反义词:激化、挑起、煽动。
“弭宁”侧重以积极手段终止纷争并恢复秩序,常见于描述宏观局势的稳定,兼具动作与结果的双重含义。
《弭宁》(mǐ nìng)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即「弓」和「心」。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jiǎ gǔ wén)时期。在繁体字中,「弭宁」的写法为「弭甯」。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略有不同。例如,《说文解字》(shuō wén jiě zì)中记载的字形为「弖宁」。在古代文献中,「弭宁」也有时被写作「謐寧」或「謐靜」。
以下是一些使用「弭宁」的例句:
根据「弭宁」这个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与「弭宁」相近义的词语有「宁静」、「安宁」、「静谧」等。
与「弭宁」相反义的词语有「喧嚣」、「嘈杂」、「繁忙」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