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的意思、半路出家的详细解释
半路出家的解释
(1) [adopt a profession (trade) rather late in one's life;become a monk or nun late in life]∶年纪大了才脱离家庭去当和尚或尼姑
(2) [start midway]∶比喻原先并不是从事这一工作的,后来才改行从事这一工作
详细解释
谓成年后才去做和尚、尼姑。比喻中途改业,不是科班出身。《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却去改业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鲁迅 《花边文学·奇怪(二)》:“如果大众语既是半路出家,新名词也还不很明白,这‘落伍’可真是‘彻底’了。”亦作“ 半路修行 ”。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俚诗有本》:“ 茅鹿门 先生,文章擅海内……晚喜作诗,自称半路修行,语多率易。”
词语分解
- 半路的解释 ∶在路程的中点或近乎中点的地方走到半路,天就黑了 ∶在途中半路遇到朋友详细解释.路程中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孙承公 狂士,每至一处,赏翫累日,或回至半路却返。” 唐
- 出家的解释 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详细解释.离开家庭。 汉 王符 《潜夫论·赞学》:“是故无 董 景 之才、 倪 匡 之志,而欲强捐身出家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 季 与
网络扩展解释
“半路出家”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词义解析
-
本义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为僧为尼,而非自幼修行。佛教中的“出家”指脱离世俗生活、剃发修行,与“在家”相对。
-
引申义
比喻中途转行从事其他职业或领域,并非本行出身。例如:“他本是程序员,半路出家做了设计师。”
来源与演变
- 出处:最早见于宋代话本《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原文提到“半路上出家的一般”,描述中途改行经商的情景。
- 语义演变:最初并无贬义,仅指成年后出家修行;后世逐渐用于形容中途改行,隐含“技艺未专精”的贬义色彩。
用法与语境
- 语法功能:多作宾语、定语,如“半路出家的演员”“他是半路出家”。
- 感情色彩:中性偏贬,具体取决于语境。例如:“虽是半路出家,他却做得有声有色”(中性);“半路出家,难免经验不足”(略带贬义)。
- 近义词:半道出家、中途改行。
- 反义词:科班出身、训练有素、炉火纯青。
示例与延伸
- 宗教背景:佛教出家需剃发、着僧衣,远离世俗(参考)。
- 现代应用:广泛用于职业、兴趣等领域,如转行、跨专业学习等场景。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京本通俗小说》或鲁迅相关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二
半路出家
半路出家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事业或生活中换一个全新的方向,从事不同的行业或职业。它可以形容一个人在中年或者事业发展的某个阶段,突然改变职业或追求不同的目标。
拆分部首和笔画
半路出家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半”,“路”和“出家”三个部分。其中,“半”字的部首是“十”,它是一个简单的部首,意为“十字形的事物”,“半”的笔画数为3;“路”字的部首是“足”,表示与“脚”、“步”有关,“路”的笔画数是13;“出家”这两个字的拆分: “出”的部首是“八”,表示与“目标”、“方向”有关,“出”的笔画数是5,“家”的部首是“宀”,表示与“家”、“居住”有关,“家”的笔画数是10。
来源和繁体
《半路出家》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的《晋书·潘岳传》中,形容潘岳中年突然放弃仕途去当僧人的故事。繁体字的写法是「半路出家」。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例如,“半”字在古代写作“半”,中间部分像是“日”字。而“路”字则写作“陸”,表示与“陆地”或“道路”有关。古代的“出”字则写作“齣”,像是口的形状。古代的“家”字则写作“傢”,中间的“艹”表示与“草木”有关。
例句、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例句:他在三十岁时半路出家,放弃了稳定的工作,去创办自己的公司。
组词:半途而废(指事物没有完成就停止)、半吊子(指对某个领域只有部分了解或技能)、出家人(指信仰佛教而放弃尘世事务的人)。
近义词:改行、换行、转行。
反义词:穷途末路、死心塌地。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