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碑志。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公尝答 孙察 为其伯 之翰 求铭志书,歷叙多年不为人作碑志。”
亦作“ 铭鋕 ”。刻于墓石的文辞。 南朝 宋 颜延之 《还至梁城作》诗:“丘垄填郛郭,铭誌灭无文。” 明 唐顺之 《吴氏墓记》:“若其世系履歷子孙之详,则铭鋕具存。”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降及 南朝 ,復有铭誌,埋之土中。”
“铭志”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碑文与墓志
指刻在石碑或墓志上的文字,用于记录逝者生平事迹或纪念功德。此义项源自古代碑志文化,常见于历史文献记载(、)。
铭刻志向
引申为将远大志向铭记于心,表达坚定信念与使命感,如“矢志不渝”。此用法更偏向现代语境中的抽象含义(、)。
在姓名学中,“铭志”寓意铭记志向、意志坚定,常用于寄予对个人品格的期许()。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代文献用例,可参考《清波别志》等典籍。
《铭志》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铭记、记录下来的志向。它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铭和志。
《铭志》中的“铭”字,部首为金,它是独立的汉字。
“铭”的笔画数为11画,按笔画的顺序依次是横、竖、横、横、竖、撇、捺、竖钩、横、横、竖。
《铭志》中的“志”字,部首为心,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汉字。
“志”的笔画数为7画,按笔画的顺序依次是竖、撇、横、横、竖、撇、捺。
《铭志》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诗经·周南·关雎》中的“铭心刻骨”,表示深刻记忆。后来逐渐演变成现代的“铭志”,指记录下来的志愿或准则。
《铭志》的繁体字为「銘志」,字形中的金部表示铭、心部表示志。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稍有不同。举个例子,古代的「铭志」中的「志」字书写时底部的横笔画会更长,形状更像一个横折的竖形。
1. 他以人民利益为己任,将“铭志”深深地写在心间。
2. 这本日记是他对过去初恋的“铭志”,记录了他的思念和感受。
1. 铭记:深深地记住或记录下来。
2. 志向:指个人或集体的目标、追求的方向。
遗忘:忘记、丢失记忆。
辨方参考消息禅房澄远词赋科贷全鼎甲贰乘丰熟忿懥干达达膏唇试舌高迈估算横侈胡肥锺瘦会谈胡辇佳话借名静秘竟体积臧疾状局步绝仁弃义惧骇龛难恐惑筐箩老吏连山排海露天通事没边儿眉语南陇南越婆儿乾隆帝潜跃啓碇青玑丘窟全副仁智殿色别山丁子生食射罔诗剧首嫡水盖琐闼逃禄缇盎恫瘝在抱瓦人瓮牖桑枢巷泣鲜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