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币的意思、纳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币的解释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纳吉之后,择日具书,送聘礼至女家,女家受物复书,婚姻乃定。亦称文定,俗称过定。《春秋·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 齐 纳币。” 宋 苏轼 《书刘庭式事》:“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细询始末,乃知女十岁失母,鞠于外氏五六年,纳币后始归。”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纳币”是中国古代婚礼“六礼”中的重要环节,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纳币是古代婚姻仪式的第四步,指男方在“纳吉”(占卜得吉兆)后,择定吉日将聘书和聘礼送至女方家,女方接受后双方正式订立婚约。这一环节标志着婚姻关系的确立,俗称“过定”或“文定”。

二、别称与演变
纳币在不同文献中也被称为“纳征”“纳成”或“纳币”,其中“纳征”强调聘礼的交付,“纳币”则突出以财物为信物。这一礼仪在《周礼》中已有记载,并延续至明清时期。

三、历史文献例证

  1. 《春秋·庄公二十二年》记载:“冬,公如齐纳币”,说明春秋时期已有此礼。
  2. 宋代苏轼在《书刘庭式事》中提到议婚时“未纳币”,反映宋代仍沿袭此俗。
  3. 清代《幼学琼林》将“下采”与“纳币”等同,描述为“送聘礼”的代称。

四、文化意义
纳币不仅是财物交接,更象征男方对婚姻的诚意和两姓家族的联合。其仪式性远大于经济性,体现了古代“聘则为妻”的礼制观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婚礼六礼的全流程,可参考《仪礼·士昏礼》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纳币

《纳币》这个词是指旧时代的一种银币,也叫做“纳子”。它是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流通的一种货币,当时主要用于河北、山东、江苏等地,流通时间较短。

拆分部首和笔画

“纳币”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纟(纟是纺织品)和币(金钱)。纟的拼音是sī,使用了3个笔画;币的拼音是bì,使用了4个笔画。

来源

《纳币》一词来源于民间的俗称,主要是因为此币面值较小,与细练如纺纱之意相近,因而被称为“纳币”。

繁体

《纳币》的繁体字写法为「納幣」。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相对于现在的简化字,古时候的「纳币」写作「納幣」。

例句

1. 这枚纳币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货币之一。

2. 我家祖传了一些古代的纳币,十分珍贵。

组词

纳税、纳粮、纳百川、币值、币面等。

近义词

纳子、纳贡、缴币、出纳。

反义词

发币、发财。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