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守文的意思、守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守文的解释

(1).本谓遵循 文王 法度。后泛指遵循先王法度。《公羊传·文公九年》:“继 文王 之体,守 文王 之法度。”《史记·外戚世家》:“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也。” 司马贞 索隐:“守文犹守法也,谓非受命创制之君,但守先帝法度为之主耳。” 晋 陆机 《辩亡论》上:“虔修遗宪,政无大闕,守文之良主也。”《新唐书·姚崇宋璟传赞》:“故 唐 史臣称 崇 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 璟 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始,此所以佐 唐 使中兴也。” 宋 王安石 《委任》:“当是时,守文之盛者,二君( 汉文帝 、 汉武帝 )而已。” 清 姚鼐 《雄县咏周世宗》诗:“王朝庶见真英武,再世何难嗣守文。”

(2).墨守旧说;恪守成规。《后汉书·张纯曹褒等传论》:“ 汉 兴,诸儒颇修蓺文;及 东京 ,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坛,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説,章句多者或乃百餘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迄至 正始 ,务欲守文, 何晏 之徒,始盛玄论。” 章炳麟 《訄书·学变》:“盖 吴 士未遭禪让,无所忿恚,故多守文。及其惑于仙道,根诸天性,亦视愤世长往者为甚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守文”是一个具有历史深度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核心维度解析:

一、本义与历史渊源

  1. 遵循先王法度
    最初特指继承周文王的治国理念,如《公羊传·文公九年》记载“守文王之法度”。后扩展为泛指遵循前代君主的制度,例如《史记》中提到“继体守文之君”需依靠外戚辅助治国,司马贞注“守文犹守法”。这一含义在历代文献中反复出现,如陆机《辩亡论》称孙权为“守文之良主”。

  2. 历史演变与对比
    唐代史书《新唐书》以姚崇、宋璟为例,提出“守文”与“应变”的互补关系,强调二者共同维护国家稳定。清代姚鼐的诗句“再世何难嗣守文”进一步体现这一概念在王朝传承中的重要性。

二、引申与批评

  1. 墨守成规的贬义
    东汉后,“守文”逐渐衍生出消极含义,指固守旧学说或僵化制度。《后汉书》批评学者“守文之徒”导致经学繁琐化,章句冗长而脱离实际。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亦以何晏为例,指出过度“守文”会阻碍思想发展。

补充说明

以上解释综合了古代经典、史学评论及语义演变,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可参考《史记》《新唐书》等原始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守文》的意思

《守文》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尊重和遵守传统文化。守指的是保持、坚持,文指的是文化、文字等。

拆分部首和笔画

《守文》这个词由宀部和文部组成。宀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表示有关房屋、屋檐的含义;文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表示有关文化、文字的含义。《守文》的总笔画数为14画。

来源和繁体

《守文》这个词最早出自于《诗经·周南·关雎》:“守约防微,以敬止止”。在古代,人们很重视文化传统,注重守护和坚守传统文化,故出现了《守文》这个词。

在繁体中,守文的写法为「守文」,书写时更加多了一些笔画和线条的细节。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守文在古时的写法为「守文」。写字时更加注重勾、撇、捺等筆劃的书写,并且书写形状也有一些变化。

例句

1. 作为一名教师,我会不断学习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守文传承下去。

2. 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守文不忘,传承文明。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

- 组词:守信、守时、守情、守法。

- 近义词:尊重传统、维护文化、重视文明。

- 反义词:丢弃文化、忽视传统、追求新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