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足的意思、了足的详细解释
了足的解释
完满;满足。《文献通考·田赋四》:“令今后科徵了足日,仰本州但取仓场库务纳欠文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伊道业颇浅,只好攫得两头鷄啗,便了足耳。”
词语分解
- 了的解释 了 ǎ 明白,知道:明了。一目了然。 完结,结束:完了。了结。 在动词后,与“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了。办得了。 与“得”、“不得”前后连用,表示异乎寻常或情况严重:那还了得! 了
- 足的解释 足 ú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完全:足以。足色。 值
专业解析
"了足"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典中较少单独收录,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用法及具体语境理解。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研究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了足(liǎo zú)
指完全满足、彻底充足,强调达到完备无缺的状态。
- 语源可追溯至古汉语中“了”(完结、完全)与“足”(充足、满足)的复合构词,多见于文言或佛经翻译。
- 例如:“衣食了足”表示衣食完全充足,无忧匮乏(参考《汉语大词典》)。
二、字义分解
- 了
- 本义为“完结”“决断”,引申为“完全”“彻底”。
- 《说文解字》:“了,尦也。从子无臂,象形。”段玉裁注:“假借为憭悟字,俗乃作‘瞭’。”(《说文解字注》)
- 足
- 本义为“人的下肢”,引申为“充实”“满足”。
- 《玉篇·足部》:“足,止也。满也。”(《玉篇》宋刻本)
二字复合后,强调“完全达成、无欠无缺” 的状态。
三、文献用例佐证
- 佛经语境
- 北宋《景德传灯录》:“若人心常了足,何处更求菩提?”(卷二十七)
指心境完全满足,无需外求解脱。
- 古籍用例
- 朱熹《朱子语类》:“须是胸次了足,无所系累。”(卷三十四)
形容内心充实无滞碍。
四、现代使用提示
现代汉语中,“了足”已非常用词,多被“满足”“充足”等替代,但仍见于以下场景:
- 学术研究:古汉语、佛学文献分析(如中华书局《汉语大词典》释义)。
- 方言保留:部分方言中保留类似表达,如闽南语“了足”表“足够”。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
- 《景德传灯录》(北宋·道原,大正藏刊本)
- 《朱子语类》(黎靖德编,中华书局点校本)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注:因部分古籍原书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出版社纸质文献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了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完满、满足”,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
词义:
表示事物达到完满状态或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常见于文献中描述目标实现、愿望达成或条件充分的情形。例如:
- 《文献通考·田赋四》:“令今后科徵了足日,仰本州但取仓场库务纳欠文钞。”
(意为:待赋税征收完成之日,本州即可收取仓库的欠款凭证。)
- 《聊斋志异·胡四相公》:“伊道业颇浅,只好攫得两头鸡啗,便了足耳。”
(指对方道行浅薄,只需吃两只鸡便满足了。)
-
结构:
属于动宾结构,“了”表示完成,“足”意为充足、满足,组合后强调“完全满足”的状态。
现代应用与例句
- 经典用法: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如学术论文、文学创作等。
- 现代例句:
- “他的努力终于了足了他的梦想。”
- “这次旅行让我了足了对美食的追求。”
读音与争议
- 发音:多数资料标注为“le zú”(如、3、5),但部分现代词典标注为“liǎo zú”(如),实际使用中可根据语境选择。
- 近义词:满足、圆满、足够;反义词:欠缺、不足。
注意事项
- 使用场景:常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表达,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 权威性:汉典、查字典等古籍类工具书释义更贴近原意。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语法分析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文献通考》《聊斋志异》等原著。
别人正在浏览...
暴令褙裱闭明塞聪不及不牧不屈不挠测杆茶肆漦龙颠蹷法兰西内战肥洁愤怼凤头鞋鬼火毫翰黑祲会射焦思苦虑讥谤金屎法举首奋臂开场白窥逾皪皪孟郊明誉蹑蹬前家后继乾钧弃本求末挈领提纲清逈轻略杞人忧天企仰岨深衽服认可三亳舍车保帅剩道盛君沈怨石牌楼屎蜣螂视死犹归衰绝束诫说发四海为家特免天显桐雷亡羊路万签插架闲处县团级小行子谢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