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枯箨的意思、枯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枯箨的解释

(1).干笋壳;竹皮。《三国志·蜀志·郤正传》:“故力征以勤世,援华英而不遑,岂暇脩枯籜於榛秽哉!”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君不见枯籜走阶庭,何时復青著故茎。”

(2).谓枯竹。 明 刘基 《旅兴》诗之四八:“枯籜响悲音,羈虫振餘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枯箨(kū tuò)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枯”与“箨”二字组成,其核心含义指干枯脱落的竹皮或笋壳。以下从字形、字义、文化内涵及实际应用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一、字义解析

    • 本义:草木失去水分而萎缩、干萎。《说文解字》释为“槀也”,即干枯之意。
    • 引申义:泛指事物失去活力或生机,如“枯寂”“枯朽”。
  1. 箨(tuò)

    • 本义:竹笋外层包裹的皮壳,随竹笋生长逐渐脱落。《说文解字》未直接收录,但《广韵》注为“竹皮”。
    • 字形结构:从“竹”部,表明与竹子相关;“择”为声旁(部分古籍作“”),表音兼表“剥离”之意。

合成词“枯箨”:特指竹子生长过程中自然脱落、质地干枯的笋壳或竹皮,常堆积于竹林地表。


二、文化意象与文学象征

在古典文学中,“枯箨”常被赋予自然代谢、生命轮回的哲理:

  1. 时序更替的隐喻

    如唐代诗人王维《竹里馆》中“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虽未直写枯箨,但竹林意象隐含新旧交替。枯箨作为竹类新陈代谢的产物,象征季节流转与生命循环。

  2. 淡泊隐逸的意象

    枯箨脱离竹体后归于尘土,契合道家“返璞归真”思想。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以“疏影横斜”写竹,枯箨之寂寥暗合隐士超脱尘世的心境。


三、植物学特征

从植物学角度,枯箨的科学属性如下:


四、应用场景

  1. 传统工艺

    枯箨曾用于制作草鞋、斗笠等民间用具,如福建畲族以竹箨编织防雨蓑衣(《中国民族服饰研究》)。

  2. 园林景观

    园林设计中保留地表枯箨,可营造“竹径通幽”的自然野趣,如苏州沧浪亭的竹林景观。

  3. 文学修辞

    现代文学常用“如枯箨委地”比喻事物衰败或人才遭弃置,如鲁迅杂文中的批判性隐喻。


权威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年。定义“箨”为“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查看链接(商务印书馆官网)

  2. 《汉语大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详释“箨”的字形演变及古文献用例。

    在线检索(中华语文知识库)

  3. 《中国植物志》

    科学出版社。“竹类”条目描述箨的生物学特性。

    参考条目(中国科学院植物志电子版)


“枯箨”既是竹类生长的自然产物,亦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其释义需结合文字学、文学及自然科学多维视角方能完整呈现。

网络扩展解释

“枯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面与比喻两个层面理解:

  1. 字面含义
    指干枯的竹皮或笋壳()。竹子生长过程中,外层包裹的箨片(竹皮)会逐渐脱落,若这些箨片失去水分变得干瘪脆弱,即称为“枯箨”。例如南朝鲍照的诗句“枯籜走阶庭”,便是以枯箨的凋零暗喻时光流逝()。

  2. 比喻意义
    形容事物或人的状态贫乏空洞、缺乏生机。如形容才能平庸、精神萎靡,或内容空洞无实质()。明代刘基的“枯籜响悲音”则用其营造萧瑟意境,映射内心的孤寂()。

总结
该词兼具自然意象与人文隐喻,既可用于描绘竹子的枯萎形态,也可借物喻人,表达对贫瘠、衰败状态的批判或感怀。

别人正在浏览...

白直辩证壁障博山铜不轻然诺吃麻栗子碓桯放体房掖方止蕃祉俯首听命高霭公共休假日苟欲乖裂鲑蔬肩差矫易角质阶爵稽琴九元基阯钜鹿拘游开驶口食米乐呵呵垒壁陈厉风龙眠霾土没巴没鼻弥翼抹岸木瓜海棠那堪平地一声雷乾胏奇谋缺政容量三臡射飞逐走省愆石工石榴红十日平原率然缩减韬舌蹄洼妄诞枉费心思万死无双树祥鸾险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