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九月。《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 唐 吕岩 《鄂渚悟道歌》:“纵横天际为閒客,时遇季秋重阳节。”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六:“时节是季秋,正是天高气爽的时候,而又连日快晴。”
“季秋”是汉语中对农历九月的别称,指秋季的最后一个月。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季秋”中的“季”表示次序第三,古代将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依次为“孟、仲、季”。因此,“季秋”即秋季的第三个月(农历九月)。例如:
时间划分依据
古人通过天文观测和物候变化划分季节。《礼记·月令》记载:“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描述九月太阳位置和星象特征。
古籍与文学引用
相关文化内涵
季秋对应深秋,此时“霜始降”(见《礼记》),农事渐入尾声,古人常以此月举行祭祀、登高等活动。
季秋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秋天的季节”。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季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季秋由“子”和“禾”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子”部表示孩子,在这里引申义为一段时期;“禾”部表示庄稼。在笔画方面,季秋的拆分部首共涉及4个笔画。
季秋这个词的来源比较简单,就是由“季”和“秋”两个常用汉字组成。在繁体中,季秋这个词的写法和简体一样。
季秋这个词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和现代写法相似,没有太大差别。
1. 巨变之后,季秋的南方出现了温暖的阳光和丰收的庄稼。
2. 季秋是一个适宜旅行的季节,气温适中、景色宜人。
3. 在季秋,人们会踏秋赏月,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组词:季风、季节、季度
近义词:秋天、秋季、秋期
反义词:春天、夏天、冬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