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季秋的意思、季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季秋的解释

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九月。《书·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 唐 吕岩 《鄂渚悟道歌》:“纵横天际为閒客,时遇季秋重阳节。”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六:“时节是季秋,正是天高气爽的时候,而又连日快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季秋是汉语中对秋季最后一个月(农历九月)的雅称。该词源自中国古代"四时八节"的历法划分体系,季表示时序末尾,《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季秋谓九月也"。

在《礼记·月令》中记载:"季秋之月,寒气总至,草木黄落",描述此时气候转寒、植物凋零的自然景象。此时正值霜降节气,古人有"季秋霜始降"的物候观察记录,见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传统文化中,季秋与重阳节密切相关。据《荆楚岁时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习俗,正是对应季秋时令的养生之道。古代科举考试也多在此月举行,故《唐六典》有"季秋大比"的典制记载。

从文字学角度分析,"季"字甲骨文象幼禾之形,引申为年少或时序之末。与"孟""仲"构成完整的三时序列,这种分类法可追溯至《周礼》记载的"四时变火"制度。

历代文学作品中,季秋常作为时间坐标出现。如《诗经·豳风》"九月肃霜"、《楚辞·九辩》"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均以季秋之景寄托情思,形成独特的审美意象。

网络扩展解释

“季秋”是汉语中对农历九月的别称,指秋季的最后一个月。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季秋”中的“季”表示次序第三,古代将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依次为“孟、仲、季”。因此,“季秋”即秋季的第三个月(农历九月)。例如:

    • 孟秋:农历七月(秋季首月)
    • 仲秋:农历八月(秋季第二月)
    • 季秋:农历九月(秋季末月)
  2. 时间划分依据
    古人通过天文观测和物候变化划分季节。《礼记·月令》记载:“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描述九月太阳位置和星象特征。

  3. 古籍与文学引用

    • 《尚书·胤征》提到:“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记载了九月的天文异象。
    • 唐代吕岩在诗中写道:“时遇季秋重阳节”,将“季秋”与重阳节关联。
    • 谢灵运的诗句“季秋边朔苦”则以“季秋”形容边塞苦寒的九月气候。
  4. 相关文化内涵
    季秋对应深秋,此时“霜始降”(见《礼记》),农事渐入尾声,古人常以此月举行祭祀、登高等活动。

别人正在浏览...

拜帛半照襃责鼊屿不弱不是话惨无天日草寮欃云朝夕不保陈妈妈赤白垂仁道巾倒座儿大相径庭杜秋娘饿殍枕藉罚点球烽墩风雨同舟跪门过岔横霸何足为奇轰雷掣电怀役焦愁纪録影片金安径径井竈近易亢壮壸政牢络耒子梁园虽好,不是久住之乡连珠寨凌潮瞀闷民生在勤撚弄碰球乾匿敲诈勒索清浄无为清冷全躯肉刺纱囊守犬双峰驼松子讨杀铁屑屑投隙抵罅外门嫺都笑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