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后因以“庠塾”泛称地方学校。《南齐书·武帝纪》:“命彼有司,崇建庠塾。” 唐 柳宗元 《柳常侍行状》:“既富而教,庠塾列焉。” 明 唐顺之 《封知县张公墓志铭》:“以贫故,资生事为急也,故不得久从事于庠塾絃诵之业。”
“庠塾”是古代对地方学校的泛称,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如描述古代教育体系时使用。例如:“庠塾制度是儒家教化的重要载体。”()
以上解析综合了《礼记》原典、史书文献及唐代文学案例,可参考来源、2、3、5获取更多细节。
庠塾是一个古代中文词汇,它是指古代的学校、教育机构。有关庠塾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庠:是由"广"部首和"交"的字形构成,康熙字典部首编号为53号。 塾:是由"土"部首和"贝"的字形构成,康熙字典部首编号为32号。 庠塾的总笔画为16画。
庠塾起源于古代,最早用于中国周代。庠塾在繁体中的写法是書塾。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庠塾在古时候的写法为「孝戌」或「校戌」。
庠塾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庠塾相关的组词有:庠序(学校的规章制度)、学塾(学校)、私塾(私人办的学校)。
庠塾的近义词有:学堂、书院。
庠塾的反义词为私塾,意为私人办的学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