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谴责。《诗·小雅·小明》:“念彼共人,睠睠怀顾,岂不怀归?畏此谴怒!” 朱熹 集传:“谴怒,罪责也。” 汉 刘向 《列女传·周南之妻》:“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霹雳石》:“若以为神道谴怒而降之罚,又何待一拳之石以成其威耶!”
谴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因不满或过错而责备、斥责他人,常带有严厉或愤怒的情绪色彩。以下从词典释义、用法特征及语源背景进行详细解析:
核心定义
谴怒指通过言语表达愤怒并进行责罚,强调因他人行为失当引发的批评与惩戒。例如:
“上司因渎职事件对下属严加谴怒。”
语义重点在“谴责”与“震怒”的结合,多用于正式场合或等级关系中。
权威辞书佐证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谴”本义为责备、责罚(《说文·言部》:“谴,谪问也”);“怒”表示愤怒情绪。二者复合后强化了责备的严厉性,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对上位者惩戒下级的描述。现代用法保留书面语体特征,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义为“责备,怒斥”。
例: “御史劾奏其罪,帝深加谴怒。”(《资治通鉴》)
该词可追溯至秦汉典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谴怒扶苏,使北监蒙恬军。”此处凸显君主对皇子的严厉责罚。唐宋文献中延续此用法,如杜甫《遣闷》诗:“天子多谴怒,官吏逼诛求”,反映权力阶层对民众的压迫性指责。
古籍引用说明:因部分古籍数据库访问受限,建议通过权威平台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CTEXT) 或国学大师网检索原文(关键词:“谴怒”+朝代),以获取完整上下文。
词语 | 情感强度 | 使用场景 | 权力关系 |
---|---|---|---|
谴怒 | ★★★☆ | 正式文书、历史叙事 | 上对下 |
斥责 | ★★☆ | 通用 | 平等/上对下 |
训诫 | ★★☆ | 教育、宗教场景 | 上对下 |
诟病 | ★☆ | 批评议论 | 平等 |
谴怒是汉语中承载等级制度文化特征的古典动词,现代使用需注意其严肃语体与权力指向。如需深度考证,推荐查阅《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或《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纸质/电子版获取权威释义。
“谴怒”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ǎn nù,其核心含义是对错误或罪行表示强烈的谴责和愤怒。以下为详细解释:
如需更详细的古籍例证或近义词对比,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语言学资料。
百宝万货不洁骋步尘想充华仇犹串亲访友麤靡大千世界电离狄香敦慎发指眦裂敷衍了事共承毫锥核子反应懽畅环刀磺胺慧典卉醴回滩回舟兴矫常激动禁地堇块紧身衣控制论魁俊雷动风行掠约林权露晓履穷梅花妆漠漠孽海飘飏霹雷破阵乐乔扦清艳轻圆三干丧人濏濏使宅鱼首绖守牧邃阁缩进骀駝陶欣脱困危象嫌微小生日霞振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