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伏的意思、藏伏的详细解释
藏伏的解释
潜伏,隐藏。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豹直》:“伏豹者,言众官皆出,己独留,如藏伏之豹,伺候待搏,故云伏豹。”《三国演义》第二八回:“某姓 裴 ,名 元绍 。自 张角 死后,一向无主,啸聚山林,权於此处藏伏。”
词语分解
- 藏的解释 藏 á 隐避起来:埋藏。包藏。藏奸。藏匿。隐藏。蕴藏。藏污纳垢。 收存起来:收藏。藏品。藏书。储藏。 躲匿露 藏 à 储放东西的地方:藏府。宝藏。 道教、佛教经典的总称:道藏。大藏经。三藏(佛教经典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网络扩展解释
“藏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áng fú,其核心含义为潜伏、隐藏。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藏匿隐蔽
指人或事物主动隐匿行踪,避免被发现。例如《三国演义》中裴元绍“啸聚山林,权於此处藏伏”。
- 潜伏伺机
隐含伺机行动之意,如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提到“如藏伏之豹,伺候待搏”,形容暗中观察、等待时机。
二、文献出处
- 唐代用例
封演《封氏闻见记·豹直》用“藏伏之豹”比喻官员留守岗位,暗含伺机而动的状态。
- 《三国演义》用例
第二十八回描述绿林人物藏身山林,反映“藏伏”在军事或社会动荡背景下的实际应用。
三、语境延伸
“藏伏”多用于书面或文学语境,可描述自然现象(如动物潜伏)、人类行为(如避世隐居)或抽象概念(如危机暗藏),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意图。
如需进一步探究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封氏闻见记》《三国演义》等原著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藏伏》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语,含义丰富多面。我们来拆分一下这个词的部首和笔画。《藏伏》的部首是“藏”,具有“隐蔽”、“秘密”等含义;而“伏”的部首则是“亻”,表示人。整个词的笔画有14画。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藏伏》这个词的来源。《藏伏》起源于古代,具有一种隐藏、隐瞒、掩盖等意义,可以用来形容人或事物隐藏起来,让人难以发现或防备。 关于《藏伏》的繁体写法,在繁体字中是「藏伏」。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略有不同,但基本上字形相近。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藏伏》在古时候的写法。由于限于篇幅,这里暂且省略。 举个例子来说明《藏伏》的使用。比如:他似乎对这个项目有所藏伏,我们需要小心对待。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一些与《藏伏》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组词有:藏匿、隐伏、隐匿等。近义词有:隐瞒、隐藏、掩盖等。反义词有:公开、展示、显露等。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对《藏伏》这个词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都有了基本的了解。希望这些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