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三长月的意思、三长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三长月的解释

佛教分一年为三时,二、三、四、五月,六、七、八、九月,十、十一、十二、正月,各为一时。每时的最末一个月,即五月、九月、正月为“三长月”。 宋 洪迈 《容斋随笔·三长月》:“释氏以正、五、九月为‘三长月’,故奉佛者皆茹素。”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长月直日解》:“古法正、五、九月皆有可纪,其著之律令,谓之三长月,则始於 唐 ……《鼠璞》云:‘ 唐 人於此三月,不行死刑。节镇於此三月,禁屠宰,不上官。’”参阅《释氏要览·杂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三长月是佛教术语,指农历正月、五月、九月三个特定的斋戒月份。其核心含义与佛教修行实践密切相关:

  1. 佛教戒律背景

    据《佛学大辞典》记载,“三长月”源于佛教“十斋日”的扩展。佛教徒为精进修行,在每年这三个整月持守“过午不食”等斋戒,以积累功德、忏悔业障。因每月持续斋戒十日(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或三十),故称“长月”。

  2. 时间特指性

    农历正月对应春季万物始生,五月为仲夏毒月,九月属秋收肃杀之季。佛教认为此三月是“天神巡行、业力易显”之时,持戒可避灾厄。《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其时间属性为“农历正、五、九月的合称”。

  3. 文化延伸影响

    唐宋时期,“三长月”戒俗融入民间,演化为“官民禁屠、减膳”的习俗。如《唐会要》载唐高祖诏令“正、五、九月不行刑”,后世亦延续此风,形成社会性斋戒传统。

权威来源参见:

网络扩展解释

“三长月”一词有两种不同层面的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佛教术语

  1. 基本定义
    佛教将一年分为三时,每时包含四个月:

    • 第一时:二月、三月、四月、五月(以五月为末月)
    • 第二时: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以九月为末月)
    • 第三时: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以正月为末月)
      每时的最末一个月(即五月、九月、正月)被称为“三长月”。
  2. 宗教实践
    佛教信徒在这三个月中会茹素祈福,认为此时天帝以宝镜轮照人间,需通过斋戒积德。宋代洪迈《容斋随笔》记载:“释氏以正、五、九月为‘三长月’,故奉佛者皆茹素。”。

  3. 历史影响
    清代俞正燮考证,此划分源于古代历法,后成为佛教律令的一部分,甚至影响官方驿券的发放(如三长月期间不支羊肉)。


二、成语比喻

  1. 引申含义
    现代语境中,“三长月”被用作比喻,形容时间漫长难熬,尤其用于表达等待或煎熬的状态。例如:“等待考试结果的三长月里,他寝食难安。”。

  2. 使用场景
    适用于需要强调时间缓慢流逝的情境,如等待重要事件结果、期盼重逢等。


别人正在浏览...

蚌研宝筏鞴囊辩告驳弹拨理縩綷澄空斥候代及丢置短暗犯触芳花飞吟亭傅姆扞蔽梗切公函光芒万丈管座贵简花海江津简核交叉感染骄儿叫化子娇利谨容稽停老旦老趼料事黎民绿衣黄里马站咪唑内启千古絶唱迁削乔公案清寂秋景热汤丧师辱国尚齿烧缸地社北适意手抄本水步水箭鐁锣夙心纬术违言雾岚武职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