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芦笙的意思、芦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芦笙的解释

我国 苗 、 侗 、 水 、 彝 、 仡佬 、 拉祜 等族的一种簧管乐器。一般由六根竹管组成。每管从外侧开孔,下端安置铜簧,插入一长形木斗或葫芦内。每管一音,构成五声音阶的一组音。 明 何景明 《罗女曲》:“夜行山中道,何处吹芦笙。” 清 唐孙华 《照孙年五岁日戏堂前偶作》诗:“爱搦芦笙吹短弄,日挝腰鼓沸春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芦笙是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簧管乐器,主要流行于苗族、侗族、瑶族、水族等族群聚居地。《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由笙斗、笙管和簧片组成的多管吹奏乐器,以竹为材质,通过气流振动簧片发声”。其名称来源于构造特点,“芦”指代笙管使用的竹材,“笙”则体现其与中原地区传统笙类乐器的亲缘关系。

从结构分析,芦笙包含三大核心部件:

  1. 笙斗:多由杉木或松木凿制而成,呈船形,兼具气箱功能;
  2. 笙管:六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垂直插入笙斗,管底装铜制簧片;
  3. 共鸣筒:套于笙管外的竹筒或葫芦,起扩音作用。

《中国音乐文物大系》记载,现存最早的铜制芦笙簧片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证实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在苗族古歌《贾理》中,芦笙被视为连接天地的神器,其六根音管分别对应宇宙六合,演奏时需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

现代民族音乐学研究显示,芦笙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常见调式包括“三滴水”“五合音”等,既能演奏悠扬旋律,也可通过和声技法模拟自然声响。2006年,苗族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苗、瑶、侗、彝、水、仡佬、拉祜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簧管乐器,具有以下核心特征与文化内涵:

一、基本结构

芦笙由笙斗(木制或葫芦制)、笙管(竹制)和铜制簧片三部分构成。典型形制为6根竹管,每管外侧开按音孔,下端安装簧片,插入笙斗中。演奏时通过吹气振动簧片发声,音阶为五声音阶。

二、历史与演变

  1. 起源:历史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唐代称为“瓢笙”,明清文献中已详细记载其形制与民俗用途。
  2. 发展:现代芦笙经改良后增至18或20管,并采用铜制共鸣器,扩展音域至3个八度,音色更丰富。

三、文化象征

四、地域特色

不同地区的芦笙在音色与形制上差异显著:

五、国际关联

老挝的芦笙(Khaen)与中国芦笙同源,2017年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形制多为14-18管,用于宗教仪式与民歌伴奏。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演变或演奏技巧,可参考权威来源如《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或贵州雷山文化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卜邻餔糟歠漓苍白蚕舍城坞当槽儿的董董二阴翻变风驼高踞工业类型海货海蠡酣嗜寒酸落魄禾杆滑緍黄耳讲动缄锁激嚁伎乐金镜剞氏硁硁扣弦来札连城珍路局美钞没赛弥历縻纼蟠夔盘馔乾嗝挈持轻权秋决取办仁贤忍屑散灭散叛发三星在天删抹审察升献识悟适心石印水驿铜筋铁骨痛亲讬慕网眼窝留小崽子谐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