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连堤 ”。
连隄(lián d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相连的堤坝,主要用于描述水利工程中堤防相互连接的状态。以下是详细释义与考据:
本义
指多条堤坝在空间上相互衔接、连绵不断的状态,常见于古代水利工程或自然河道的描述。例如《水经注·河水》中记载的“连隄”即指为防洪修建的连续堤防系统。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引申义
可比喻事物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城郭连隄”形容城市与堤防相互依存的结构。
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水经注·卷五》(北魏·郦道元)
“河水又东,迳卷县故城北……连隄 傍水,筑以御洪。”
此例说明“连隄”为防洪而建的连续性堤坝。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水经注疏》
《宋史·河渠志》
“诏发丁夫三万,修连隄 三百里,以卫京畿。”
反映宋代将“连隄”作为重要水利工程术语。
来源:中华书局《宋史》标点本
现代汉语中“连隄”已罕用,仅见于历史文献或专业水利史研究,其功能被“堤防系统”“联圩工程”等术语替代。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隄”为“堤”的异体字(见《说文解字注》),故“连隄”即“连堤”。
该词多见于黄淮流域古籍,与古代治水实践密切相关。
参见:水利史专著《中国堤防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对历代连隄工程有系统梳理。
“连隄”是“连堤”的异体写法,其含义可从古代文献和字义角度解释如下:
长堤
指连绵不断或延伸较长的堤坝。如《吕氏春秋·下贤》记载:“南胜荆於连隄”,此处“连隄”即指用于防御的长堤。宋代《宋史·五行志》也提到“鄆州河涨,坏连堤四处”,进一步佐证其作为水利设施的用途。
遍堤
唐代马怀素的诗中提到“连堤草树狎衣簪”,此处“连堤”形容堤岸上草木遍布的景象。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为成语,表示“连续不断的事物”,但此用法未见于传统文献,可能是现代扩展义。
“连隄”主要用于描述长而连贯的堤坝或遍布堤岸的景象,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八角鼓榜服传檄而定触刺雌风道德观念大著作甸徒订购督参罚款分利分疎辐解格磴儿媾和归降还兵河埠荟萃隳颓祸福相倚匠心系带鯨鐘尽礼九本看承快意当前逵门雷芽孪生子乱说轮机卖免闹阔腻虫纽带殴蛇帡蒙钱范千姿百态驱逐柔需三句话不离本行失步誓发势耀首尾两端署名四壁四城私学天养跳虫推历危菑翔驎贤嶲项羽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