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湍急的水流。《孙子·势》:“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势也。” 杜佑 注:“言水性柔弱,石性刚重,至於漂转大石,投之洿下,皆由急疾之流,激得其势。”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其居也,左激水,右高岑,背洞溪,对芳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唐 李德裕 《流杯亭》诗:“激水自山椒,析波分浅瀨。”
“激水”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一、作为成语的释义 指用力搅动水面,比喻故意制造事端或引发冲突。该含义源自古代渔民的捕鱼方式——通过竹竿搅动水面使鱼群受惊,从而更易捕捉。如形容人际关系时,可说「他这番言论如同激水,让原本平静的会议陷入争执」。
二、作为普通词语的释义 指湍急的水流,常见于古典文献:
三、词素解析 • 激:既含「水流受阻飞溅」的物理意义(如「激起浪花」),也引申为「刺激、激发」的抽象含义(如「激怒」)。 • 水:本义为H₂O,此处特指水流状态。
注:现代使用中,作成语时多带贬义,需注意语境;作自然现象描述时常见于文学创作或地理说明。
激水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水流动湍急、喧哗激烈的样子。
激水的拆分部首是氵(三点水旁),它的笔画数是11画。
激水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诗经》中的《邶风·柏舟》:“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激水止渴,荐之父母。”意指激动的水可以解渴,将其比喻为父母。
激水的繁体字为激水。
在古代,激水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在11画的基础上。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
1. 暴雨过后,河水变得激水湍急。
2. 他从高处跳下,掀起了一股激水。
组词:激流、激波、激湍、激浪。
近义词:湍急、波涛汹涌、奔腾澎湃。
反义词:平静、宁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