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飢饿疲乏。《后汉书·冯异传》:“至 饶阳 无蔞亭 ,时天寒烈,众皆飢疲, 异 上豆粥。” 清 王锡振 《<王刚节公家传>跋尾》:“持飢疲数千之卒,捍悬海之危城。” 瞿秋白 《赤都心史》二二:“一堆一堆飢疲不堪的老人幼童倒卧道旁,呻吟转侧。”
饥饿疲乏。饥,通“ 飢 ”。《宋书·鲁爽传》:“转鬭数百里,至 曲强 ,虏候其饥疲,尽鋭来攻。”
“饥疲”是一个由“饥”(饥饿)和“疲”(疲劳)组成的词语,形容人因极度饥饿和疲劳而身心俱疲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饥饿与疲劳的双重困境,通常用于描述人在长期缺乏食物或高强度消耗体力后的虚弱状态。例如,古代行军作战或灾荒时期的民众常陷入“饥疲”。
历史文献引证
近现代应用
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用“饥疲不堪”形容俄国革命后倒卧路旁的老人与儿童,反映社会动荡中的民生疾苦。
语言扩展
该词在古籍中有时写作“飢疲”,因“饥”与“飢”为通假字,含义相同。英文可译为“inanition”,指因饥饿导致的虚弱。
总结来看,“饥疲”既用于具体生理状态的描述,也常作为文学意象,隐喻生存困境或社会危机中的群体境遇。
《饥疲》是一个形容词词组,形容人们在极度饥饿和疲劳的状态下。
根据成语字典,饥疲的部首分别是“食”和“疒”,总计12划。
《饥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终南山上少食水。水至饥疲皆死。”意指食物和水源都极度匮乏,导致人们因饥饿和疲劳而死亡。
繁体字写作「飢瘦」。
在古时候,「饥疲」可以写作「飢疲」,反映了古代汉字的一种写法。
他们在漫长的跋涉后饥疲不堪,只希望能找到一些食物和水源。
饥饱、饥渴、疲倦、疲劳、疲惫
饿乏
饱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