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宿的意思、屯宿的详细解释
屯宿的解释
屯驻。《宋史·李纲传下》:“如 鼎 、 澧 、 岳 、 鄂 若 荆南 一带,皆当屯宿重兵。”
词语分解
- 屯的解释 屯 ú 聚集,储存:屯粮。屯积。屯聚。 驻军防守:屯兵。屯垦。屯田(驻军开垦田地)。 村庄:皇姑屯。屯子(村庄)。 屯 ū 困难:屯蹇(不顺利,艰难困苦)。 笔画数:; 部首:屮; 笔顺编号:
- 宿的解释 宿 ù 住,过夜,夜里睡觉:住宿。留宿。露宿。宿舍(?)。宿营。 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宿将(经验丰富的老将)。宿儒。名宿。 平素,素有的:宿愿。宿志。宿疾。宿敌。宿心。 隔夜的,隔年的:宿雨(
专业解析
屯宿是古汉语中表示军队驻扎过夜的军事术语,由“屯”与“宿”两个动词复合而成,常见于历史文献与军事典籍。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字义分解
- 屯
本义为聚集、驻守。《说文解字》释:“屯,难也。象艸木之初生,屯然而难。”引申为军队结集驻扎,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屯兵赵壁”。
- 宿
指夜晚留居。《玉篇》注:“宿,夜止也。”特指军队在野外过夜,如《孙子兵法》所言“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隐含宿营的重要性。
二、复合词义
“屯宿” 强调军队在行军途中选定营地并驻扎过夜的行为,包含以下要素:
- 时间性:需过夜(区别于短暂休整);
- 防御性:需构筑简易工事(如栅栏、壕沟);
- 组织性:需安排岗哨、分配粮草(见《墨子·备城门》守城规范)。
三、古籍用例
- 《汉书·匈奴传》:
“匈奴复屯宿代郡、雁门,杀掠吏民。”
此处指匈奴军队在汉朝边境扎营驻守,伺机侵扰。
- 《后汉书·耿弇传》:
“弇乃分兵屯宿诸隘,断其粮道。”
描述分兵驻扎要道,实施军事封锁。
四、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屯宿”已罕用,其功能被“驻扎”“宿营”等词取代,但仍见于历史研究或仿古语境。例如研究古代行军制度的著作中,常引用此词还原军事场景(参考《中国军事通史》卷一)。
参考资料:
-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 《汉书》《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孙子兵法新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
- 《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屯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屯驻,主要指军队的驻扎或停留。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拼音:tún sù(部分资料标注为tún xiǔ,但结合《宋史》引文及常用语境,以“sù”为主)。
- 词性:动词。
- 近义词:屯驻、驻扎。
- 反义词:撤离、解散。
2.来源与用例
- 历史文献:
该词最早见于《宋史·李纲传下》:“如鼎、澧、岳、鄂若荆南一带,皆当屯宿重兵。”,指在战略要地部署军队。
- 诗词引用:
南北朝诗人鲍照的《阳岐守风诗》中“广岸屯宿阴”,此处“屯宿”可引申为自然景象的聚集停留,但军事含义仍是主流。
3.使用场景
- 军事领域:描述军队驻扎(如“屯宿重兵”)。
- 文学修辞:偶用于比喻事物聚集或停留(如“芙蓉屯宿露”)。
4.注意事项
- 读音差异:部分资料标注“宿”为xiǔ,但结合权威文献及常用释义,建议优先读sù。
- 现代使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多用于历史或文学语境。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史》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备用金边吏冰夷避灶草座成家赤蚁从行盗儒得力迭窨遁民发疯丰熟付排浮磬傀卓虹旃胡福兼课解寒结口籍赋击鼓传花棘科咭溜搭剌巾帨迥韵酒醆空论嘞嘞廉袴连诛潦倒梆子灵感零星陋亡论事文满品眇身澎胀嶈嶈起军宂率容忍若鞮三币世氏说话锼刻缩囊惕汗体元立极遐被弦而鼓之翔鸾舞凤贤佐溪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