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揆的意思、首揆的详细解释
首揆的解释
首相。揆,宰相的职位。《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时 倭文端公 方以首揆掌院,偶有违言,遂疑 倭公 迂阔沮大计。”
词语分解
- 首的解释 首 ǒ 头,脑袋:首饰。首级。首肯(点头表示同意)。 领导的人,带头的:首领。元首。首脑。首相(刵 )。 第一,最高:首都(?)。首府。 最先,最早:首次。首届。首创。首日封。首义(首先起义)。 出头
- 揆的解释 揆 í 度(?),揣测:揆度。揆策。揆古察今。 道理,准则:千载一揆。 事务:百揆。 管理,掌管:揆百事。 旧称总揽政务的人,如宰相等:阁揆。揆席(宰相之位)。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首揆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官职称谓,主要用于明清时期,特指内阁首辅,即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的首席官员,相当于宰相之职,是皇帝之下行政事务的最高负责人。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分析:
一、字义解析
- 首
指“首要”“第一”,强调地位的最高与核心性。
- 揆
本义为“度量”“管理”,引申为“总揽政务”。《说文解字》释:“揆,度也”,后衍生为“宰相职务”的代称,如《尚书·舜典》有“纳于百揆,百揆时叙”,指总理国政。
二、历史语境中的定义
明代始设内阁,首揆即内阁中排名第一的大学士,实际行使宰相职权。清代延续此制,至雍正设军机处后职权渐衰。例如:
《明史·职官志》载:“内阁首辅,位极人臣,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称:“明之首揆,权侔宰相。”
三、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释为:“明清时对内阁首辅的别称。”(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 《中国历史大辞典》
明确:“首揆即首辅,为内阁首席大学士的习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四、文献例证
- 《明史·申时行传》:
“时代行为首揆,务承帝旨。”
-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
“首揆权重,六卿皆避其锋。”
五、现代使用与演变
该词属历史专有名词,现代汉语中仅用于史学或文学语境,指代明清内阁首辅,日常语言已不再使用。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明史·职官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
-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首揆”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历史文献中,具体释义如下:
1.词义解释
- 基本含义:指“首相”,即古代朝廷中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宰相。其中“揆”本意为“管理、度量”,引申为宰相的职位()。
- 构词逻辑:
- 首:意为“首席”“首位”,强调地位最高。
- 揆:原指测量(如《说文解字》中的“揆,度也”),后衍生为“总揽政务”的职位,代指宰相()。
2.历史用例
- 明代文献:《明史·宰辅年表一》提到“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表明首揆在辅政大臣中居核心地位()。
- 清代文献: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记载“倭文端公方以首揆掌院”,说明清代仍沿用此称呼()。
3.使用场景
- 主要用于明清两代,指内阁首辅或类似官职。
- 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仅见于历史研究或古典文学领域()。
附:相关提示
- 读音:shǒu kuí(ㄕㄡˇ ㄎㄨㄟˊ)。
- 近义词:首相、宰辅、首辅。
- 反义词:末僚、属官。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背景或具体人物案例,可参考《明史》或清代官制相关研究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敖庾班声比轮鼻亭不纲策府侧重催化剂村妪大两雕蔚地塄滴溜断发文身短少断头鬼遁迹黄冠抚缶抚理割裂庚齿关尺鼓吹车规弼酣饱汗水黉学堠程滑碌碌慌悴环挐花绶剨剨急案结彩狙猾隽髦连更星夜领荐陵衍罗韈马床茅山沫水木桁攀摩诮石气势汹汹犬马之年上周霜色司花耸叹遂能泰山石敢当退殿文学史衔觞匣炮戏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