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箨的美称。 唐 王贞白 《洗竹》诗:“锦籜裁冠添散逸,玉芽修饌称清虚。” 唐 殷文圭 《题友人庭竹》诗:“鈿竿离立霜文静,锦籜飘零粉节深。”
“锦箨”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学词汇,由“锦”和“箨”两个部分构成:
锦
原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如锦缎),引申为“华美、绚丽”之意,常用于诗词中形容鲜艳多彩的意象,如“锦霞”“锦绣山河”。
箨(tuò)
指竹类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脱落的笋壳或竹皮。《说文解字》释为“竹皮”,古诗文中常与竹子意象结合,如谢灵运“初篁苞绿箨”中描写新竹裹着绿壳破土而出。
整体含义:
“锦箨”字面可理解为“如锦绣般华美的笋壳”,多用于文学场景中,通过比喻手法突出竹笋外壳的斑斓色彩或精致纹理。例如,在描绘竹林景观或春季新笋萌发时,用“锦箨”增强画面美感,如“新笋裂锦箨,翠色映春晖”。
使用场景:
该词多见于古典诗词或抒情散文,现代使用较少。需注意语境,避免与“金箨”(金色竹皮)或“锦瑟”(乐器)等相似词汇混淆。
《锦箨》是一个汉字词,它包含两个部首:钅和⺮,总共有13画。它源自古代文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如今的简化字写法是“锦箨”,而繁体字写法可能是「錦箨」。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锦箨有时候也被写作「錦筠」,其中的「箨」字与现代写法保持一致,而「锦筠」可解释为用锦绣的图案装饰而成的箨子。
下面是一些包含「锦箨」的例句:
1. 这个花瓶是用锦箨制作而成的。
2. 她的手工作品用了许多锦箨进行装饰。
3. 这个古老的文物上镶嵌着精美的锦箨。
在组词方面,可以使用一些与「锦箨」有关的词汇,如:锦绣、箨帛(指用箨子做成的布料)、箨筠(指用箨子制成的竹制品)。
与「锦箨」意义相近的词语有:锦缎、绣花、彩绸。
与「锦箨」意义相反的词语有:素色、朴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