衿甲的意思、衿甲的详细解释
衿甲的解释
系甲。谓不解甲。《左传·襄公十八年》:“﹝ 齐殖绰 、 郭最 ﹞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 杜预 注:“衿甲,不解甲。”《北史·周纪下·武帝》:“ 延宗 众散,衿甲军门。”《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异姓,縲紲相望。”
词语分解
- 衿的解释 衿 ī 古代服装下连到前襟的衣领:青衿(代称秀才)。 系衣裳的带子。 笔画数:; 部首:衤; 笔顺编号:
- 甲的解释 甲 ǎ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甲子。花甲(六十岁的人)。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甲等。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甲(名为“进士及第”);二甲(名为“进士出身”);三甲(名为“
专业解析
衿甲,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古代文献和权威辞书中考究,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意思:
-
本义:系甲、披甲
- 这是“衿甲”最核心的含义。“衿”在此处通“襟”,指衣襟或系结的动作;“甲”指铠甲。因此,“衿甲”字面意思是“系上铠甲”、“披挂铠甲”,表示做好战斗准备。
- 出处与例证: 此义项最著名的出处是《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楚国令尹子重伐郑时的场景:“楚子重伐郑,师于汜……子重使太宰伯州犁侍于王后。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贲皇在晋侯之侧,亦以王卒告。皆曰:‘国士在,且厚,不可当也。’……晋人惧二子之怒楚师也,使軘车逆之。潘党望其尘,使骋而告曰:‘晋师至矣!’楚人亦惧王之入晋军也,遂出陈。孙叔曰:‘进之!宁我薄人,无人薄我。《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先人也。《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遂疾进师,车驰卒奔,乘晋军。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赵旃以其良马二,济其兄与叔父,以他马反,遇敌不能去,弃车而走林。逢大夫与其二子乘,谓其二子无顾。顾曰:‘赵傁在后。’怒之,使下,指木曰:‘尸女于是。’授赵旃绥,以免。明日以表尸之,皆重获在木下。楚熊负羁囚知罃。知庄子以其族反之,厨武子御,下军之士多从之。每射,抽矢,菆,纳诸厨子之房。厨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爱,董泽之蒲,可胜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射连尹襄老,获之,遂载其尸。射公子谷臣,囚之。以二者还。及昏,楚师军于邲,晋之馀师不能军,宵济,亦终夜有声。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潘党曰:‘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何以为京观乎?’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 杜预在注释此段时明确指出:“衿甲,不解甲。” 意指不解开铠甲,保持战斗状态。孔颖达进一步疏解:“衿,带也。谓带甲不解,卧而衣甲也。” 此处的“衿甲”生动描绘了士兵在战场上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
-
引申义:胸甲
- 由“系甲”的动作,引申指所系的铠甲本身,特别是护住前胸的部分,即“胸甲”。
- 出处与例证: 此义项在《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中有所收录。《汉语大词典》对“衿甲”的解释包含:“1. 系甲。谓不解甲。2. 指胸甲。” 同样引用了《左传·襄公十八年》的典故作为书证。
“衿甲”一词源于古代军事用语,其核心含义是披上铠甲、系好铠甲,表示处于战备状态(动词性)。由此引申,亦可指护胸的铠甲本身(名词性)。该词最经典、最具权威性的出处是《左传·襄公十八年》中关于晋楚邲之战的记载,杜预和孔颖达的注疏为我们理解其本义提供了关键依据。现代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也收录了该词及其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衿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一、字面含义:系甲/不解甲
-
基本解释
指古代士兵穿着盔甲且不卸下的状态,常见于军事场景描述。如《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齐将“衿甲面缚”,杜预注“衿甲”为“不解甲”。此用法强调持续备战或受降时的状态。
-
文献例证
- 《北史·周纪下·武帝》中“衿甲军门”描述士兵整装待命。
- 《资治通鉴》中“衿甲鼓下”亦指士兵不解甲坚守岗位。
二、比喻含义:关系紧密
- 引申解释
因古代衣甲上下相连,后人以“衿甲”比喻亲密无间的关系。此说见于《诗经·小雅·鹤鸣》“衿甲异服,异服同心”的记载,但需注意这一用法在权威古籍中较少出现,可能为特定文学引申。
三、用法辨析
- 侧重原意:多数权威文献(如《左传》《资治通鉴》)及字典释义以“不解甲”为核心。
- 注意语境:若涉及比喻义,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避免混淆。
建议在学术或古文阅读中优先参考权威典籍的注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或《诗经》原文及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暗里百密一疏边郊兵目跛踬采斿刺讥辞隆从窳麤粗弹泪地日草递送丢窵抵桩贰负费城哥斯达黎加虺牀汇归鉴詧将无同简举僭踰叫座看重口刬蛞蛞狼虎乐德楞伽子潋灧藰莅鸾花满大昧错靡常明要民户麋鸟鸟事篷舟倩巧七返灵砂齐心同力让牍若水沙淋山亏一蒉山峙渊渟盛筵必散失伦霜沤舒泰踏高橇塔台田奴透澈危失文无点易孝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