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甲。谓不解甲。《左传·襄公十八年》:“﹝ 齐殖绰 、 郭最 ﹞皆衿甲面缚,坐于中军之鼓下。” 杜预 注:“衿甲,不解甲。”《北史·周纪下·武帝》:“ 延宗 众散,衿甲军门。”《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掬指舟中,衿甲鼓下,同宗异姓,縲紲相望。”
“衿甲”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需结合文献来源具体分析:
基本解释
指古代士兵穿着盔甲且不卸下的状态,常见于军事场景描述。如《左传·襄公十八年》记载齐将“衿甲面缚”,杜预注“衿甲”为“不解甲”。此用法强调持续备战或受降时的状态。
文献例证
建议在学术或古文阅读中优先参考权威典籍的注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或《诗经》原文及注疏。
衿甲是一个汉字词,由单个字组成。衿意为衣领,甲指甲胄或盔甲。
衿的部首是衣(⻑),总笔画数为8;甲的部首是田(⺆),总笔画数为5。
衿甲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服饰和战争武器。衿代表衣领,甲代表甲胄或盔甲。古代在打造甲胄或盔甲时,通常也会有衣领的设计,用以保护颈部以及增加舒适度。
衿甲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襟甲」。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衿的旧字形为「衫」,表示衣服的单薄样式。甲的旧字形为「甲」,表示盔甲的样式。
1. 他穿着一件高领衣,衿甲分明,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2. 武将身披坚固的衿甲,勇猛地冲向敌人。
衿孔、衿领、甲壳、甲板等。
衣领、领口、领圈、盔甲等。
裸露、无领、无甲、裸甲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