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勉励。《北齐书·崔昂传》:“ 昂 素勤慎,奉勑之后,弥自警勗,部分科条,校正今古所增损十有七八。”
“警勖”是一个汉语成语,由“警”(警惕、提醒)和“勖”(勉励、鼓励)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是在保持警觉的同时给予勉励。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警勖”指通过警示和激励的双重作用,使人既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又能积极进取。例如,在《北齐书·崔昂传》中,描述崔昂“弥自警勗”,即通过自我警惕和勉励来完善工作。
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文献,如《北齐书》中的记载:“校正今古所增损十有七八”,强调在严谨的自我要求下改进事务。古汉语中多用于描述个人修养或官场勤勉克己的态度。
现代应用
现代语境中,“警勖”可引申为对他人或自身的督促与激励,常见于强调自律与进取精神的场景,如教育、职场管理等。
该词融合了“警戒”与“鼓舞”的双重意义,既要求避免懈怠,又倡导积极行动,体现了传统中文里对行为与心态平衡的重视。
警勖(jǐng xù)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现代文献中,具有警醒、劝勉的意思。
警勖的部首是言,表示与语言相关;笔画为14画。
警勖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如《晋书·嵇康传》中有“语段先奏,谓朝夕于国事有警勖。”使我们可以了解到警勖一词的起源。
繁体字中的警勖为警勖。
古时汉字写法较为复杂,与现代简化字不同。警勖在古代往往写作“警説”,其中“説”是“说”的意思,显示了警勖与语言使用的密切关系。
1. 他在演讲中警勖大家要保持努力学习的动力。
2. 学校教师常常警勖学生要遵守纪律,珍惜学习机会。
警告、警示、警戒、警觉
劝告、告诫、嘱咐
安抚、安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