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戒惧。《明史·沉溍传》:“帝尝以勋臣子弟多骫法,撰《大誥》二十二篇,諭天下武臣皆令诵习,使之儆惕。”
(2).指使戒惧。 郭沫若 《恢复·如火如荼的恐怖》诗:“我们的眼前一望都是白色,但我们是并不觉得恐怖。我们杀了一个要儆惕一百个,我们的恐怖是如火如荼。”
“儆惕”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儆”(警戒)和“惕”(戒备)组合而成,表示保持警觉、谨慎行事以防止危险或错误发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其核心含义是“警惕、戒备、小心谨慎”,强调对潜在风险或不良情况的敏感与防范。例如,面对新挑战时需“儆惕”,即提醒自己不可掉以轻心,需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历史与文学用例
使用场景
多用于警示性语境,如提醒他人防范风险、自我约束行为,或描述对危机的高度警觉态度。
近义词与反义词
延伸意义
该词不仅指个人层面的谨慎,也可扩展至群体或社会对规则、危机的共同防范意识。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引用或例句,可参考《明史》相关章节或郭沫若诗作原文。
《儆惕》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警觉、警惕、小心。它包含了对潜在危险的警觉和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后果的预防意识,是一种谨慎和警戒的态度。
《儆惕》由"人"和"心"两个部首组成。其中,“人”部表示人类或人的意思;“心”部表示与心理、情感相关的意思。所需的总笔画数为20。
《儆惕》是汉字的一个传统词汇,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论语》中。它的繁体字为「戒慎」。
在古代,汉字《儆惕》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中,《儆》的古字形是「敬+音符」的组合,表示敬畏和警戒;《惕》的古字形是「忄+音符+心」的组合,表示警觉和警惕。
1. 面对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儆惕的态度。
2. 他经历了一次失败,从中汲取了教训,变得更加儆惕了。
1. 儆惕性格:指一个人天生具备警觉和警惕的性格。
2. 儆惕心理:指对未知和潜在危险的心理警觉和警惕。
3. 儆惕眼光:指对周围环境的警觉和敏锐的观察力。
1. 警觉:指用心灵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警觉。
2. 谨慎:指行动或说话时谨慎小心,不轻率行事。
1. 大意:指对事物不够警觉和冷静的态度。
2. 放松:指对危险和风险敏感度降低,不再保持警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