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儆惕的意思、儆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儆惕的解释

(1).戒惧。《明史·沉溍传》:“帝尝以勋臣子弟多骫法,撰《大誥》二十二篇,諭天下武臣皆令诵习,使之儆惕。”

(2).指使戒惧。 郭沫若 《恢复·如火如荼的恐怖》诗:“我们的眼前一望都是白色,但我们是并不觉得恐怖。我们杀了一个要儆惕一百个,我们的恐怖是如火如荼。”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儆惕”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儆”和“惕”两个同义字组成,属于并列结构的动词,意为“警戒、警惕”,强调通过自我提醒或外部警示保持警觉状态。《汉语大词典》指出,“儆”本义为戒备、防备,引申为告诫;而“惕”表示小心谨慎,二者结合后强化了“防范未然”的语义内涵。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描述对潜在危险、错误或教训的警觉,例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曾以“儆惕后人”表达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从词义演变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强调“儆惕”包含“以过往为鉴”的隐含特征,如“儆惕前车之覆”等用法,体现从具体事件中吸取教训的主动性。其近义词包括“戒惧”“警醒”,反义词则为“懈怠”“麻痹”。在语法功能上,该词可作谓语(如“儆惕之心不可无”)或定语(如“儆惕之语”),常见于政论、史评等严肃文体。

网络扩展解释

“儆惕”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儆”(警戒)和“惕”(戒备)组合而成,表示保持警觉、谨慎行事以防止危险或错误发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其核心含义是“警惕、戒备、小心谨慎”,强调对潜在风险或不良情况的敏感与防范。例如,面对新挑战时需“儆惕”,即提醒自己不可掉以轻心,需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2. 历史与文学用例

    • 在《明史·沉溍传》中,明太祖为规范勋臣子弟行为,撰写《大诰》以“儆惕”天下武臣,体现其“戒惧”之意。
    • 郭沫若在诗歌《如火如荼的恐怖》中,用“儆惕”表达通过威慑使人戒惧的意图。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警示性语境,如提醒他人防范风险、自我约束行为,或描述对危机的高度警觉态度。

  4.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警惕、戒备、警醒。
    • 反义词:懈怠、麻痹、疏忽。
  5. 延伸意义
    该词不仅指个人层面的谨慎,也可扩展至群体或社会对规则、危机的共同防范意识。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引用或例句,可参考《明史》相关章节或郭沫若诗作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败趋傍照办取报佑抱住葫芦不开瓢才明长属称歌赐履辞严义正聪亮存查大虫打战战钝闵二应翻译官风艇忿懑扞将规银洪烈幻相俭吝决雌雄开置空养廊房鲤庭龙屈蛇伸麽道盘量潘噎瓢壶平衍旷荡辟邪钟乾乾浄棋客歧秀诠解诠授缺略三清四白蛇虫百脚设罝生尅鼪鼯之径十室之邑,必有忠士双百方针疏房厮辏四海承平淟湎翫阅未萌无干浄污樽下级小伯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