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鲸鲵的意思、鲸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鲸鲵的解释

(1).即鲸。雄曰鲸,雌曰鲵。 唐 卢纶 《奉陪浑侍中上巳日泛渭河》诗:“舟檝方朝海,鲸鯢自曝腮。” 元 马致远 《岳阳楼》第一折:“想鸞鹤只在秋江上,似鲸鯢吸尽银河浪。” 明 李梦阳 《鄱阳湖十六韵》:“力屈鲸鯢仆,声回雁鶩呼。”

(2).比喻凶恶的敌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鯢而封之,以为大戮。” 杜预 注:“鲸鯢,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晋书·愍帝纪》:“扫除鲸鯢,奉迎梓宫。”《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元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鲸鯢,大鱼,钩网所不能制,以此敌人之魁桀者。”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诛妖檄文》:“ 雍正 、 乾隆 以下,姦奴 和昇 揽权,卖官鬻爵,荼毒等於鲸鯢。” 康有为 《遣人入北寻幼博墓携骸南归》诗:“鲸鯢横波斜日曛,誓起义师救圣君。”

(3).借指海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李壮烈战迹》:“海中盗艇猖獗,鲸鯢日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扫荡鲸鯢,肃清海甸,总是大快事,不必计较功伐。”

(4).比喻无辜被杀之人。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妻子无辜,并为鲸鯢。” 唐 元稹 《王迪贬永州司马》:“﹝家属﹞适遭蜂蠆,并为鲸鯢。” 章炳麟 《讨满洲檄》:“ 汉 民无罪,尽为鲸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鲸鲵”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的古语词,既指代海洋生物,又承载历史文化隐喻。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其含义可分为以下层次:

一、生物本义

“鲸鲵”原指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古代汉语词典》明确指出:“鲸为雄性,鲵为雌性”,合称代指鲸类生物。此释义可追溯至《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取其鲸鲵而封之”,此处即指捕获巨型海兽。

二、引申象征义

  1. 凶暴象征:因鲸体型庞大、性情凶猛,汉代典籍常以“鲸鲵”比喻残暴势力,如《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扫除鲸鲵”即喻铲除强敌。
  2. 诛戮对象:古代军礼中,将罪魁称为“鲸鲵”,《文选·奏弹王源》李善注引《礼记》郑玄注:“鲸鲵,大鱼,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

三、文化意象

该词在诗词中形成稳定意象,李白《当涂李宰君画赞》中“扫洒雾霾,斩鲸鲵”兼具实指海兽与象征除恶的双重意蕴,体现汉语词汇的多维文化承载特性。

(文献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古代汉语词典》第2版;《左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鲸鲵”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本义与生物特性

  1. 大鱼统称
    指体型巨大的水生生物,雄性称“鲸”,雌性称“鲵”。古代文献如《大唐西域记》描述其为“摩羯鱼”,称“大者长十馀里”。但关于“鲵”的体型存在争议,如宋玉曾以“尺泽之鲵”比喻眼界狭小者,暗示其可能为小鱼。

二、比喻义

  1. 象征凶恶势力
    常比喻残暴的敌人或海盗,如白居易诗句“鲸鲵得其便,张口欲吞舟”,以及《翻译名义集》中将其与佛法对立的海难故事。
  2. 代指无辜受戮者
    古代战争中,被牵连杀害的平民也被称为“鲸鲵”,如《左传》典故中“京观”的惩戒对象。

三、文化引用与争议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更多诗句用例,可参考《大唐西域记》《对楚王问》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头乌把牢变幻不测标矩比赛鎞首草藳操之过切冲击波穿连裆裤楚津畜意冬华东施堆积渡江楫讹异方伯放音机封赐奉追敷说跟住观覩豪骋合通见异骄怠结欠街芜禁害絶端亢燥拦街老酒连檐邻敌岭梅流变柳市鲈脍麦英蜺翠旁省旁搜博采平甸穹极遒悍圣皇甚且至于霜气横秋殊睠偷用土硝外州卫夫人侮夺衔策乡耆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