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镜花的意思、镜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镜花的解释

亦作“ 镜华 ”。指菱花镜。常美称镜子。 北周 庾信 《梦入堂内》诗:“日光釵燄动,窗影镜花摇。” 倪璠 注:“《飞燕外传》有七出菱花镜一奩,故云镜花。” 唐 杨濬 《送刘散员》诗:“镜华当牖照,鉤影隔帘生。” 宋 张先 《碧牡丹》词:“镜华翳,閒照孤鸞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镜花"一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不单独作为词条收录于词典,它更常见于成语"镜花水月"之中。其核心含义指镜子中照映出的花或水面上映照出的花影,是一个极具文学意蕴的意象,主要用来比喻:

一、虚幻不实、难以捉摸或无法触及的事物

"镜花"本身并非真实存在的花朵,而是光线反射形成的虚像。因此,它成为象征空幻、虚无、易逝的经典意象。它强调所见之物的非实体性,提醒人们某些追求或景象看似美好诱人,实则如同镜中影像,无法真正把握或长久拥有。

二、诗歌意境与审美体验的象征

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镜花"(常与"水月"并用)常被用来形容诗歌所营造的空灵、朦胧、含蓄隽永的意境。这种意境如同镜中花影,清晰可见却又不可触碰,引发无限遐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

三、佛教哲学中"空"观的体现

在佛教思想中,"镜花"是阐释"空"(Śūnyatā)概念的绝佳譬喻。镜中之花虽有形象显现,却无实体存在,正如世间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本质为空,不可执着。这层含义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文学与哲学的表达。

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镜花水月"词条的解释明确包含"镜中花,水中月"的比喻义,指虚幻景象。
  2. 《红楼梦》(曹雪芹):书中大量运用"镜花水月"意象暗示人物命运与人生虚幻,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第五回),深刻体现了这一意象的哲学与美学内涵。
  3. 严羽《沧浪诗话》(南宋):这部重要的诗论著作虽未直接使用"镜花"一词,但其推崇的"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的"兴趣"说,与"镜花水月"所代表的诗歌美学意境高度一致,成为后世理解该意象在文艺批评中应用的理论基础。

总而言之,"镜花"作为一个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意象,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镜中花影),传达出关于虚幻、空灵、易逝与审美意境的抽象哲理与情感体验,是中国语言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镜花”一词的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两个层面理解,具体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字面指代
    原指古代铜镜(尤其菱花镜)上的花纹或倒影。北周诗人庾信在《梦入堂内》中描述“窗影镜花摇”,这里的“镜花”即指镜中映照的花影。唐代杨濬的诗句“镜华当牖照”也以“镜华”(同“镜花”)代指镜面反射的光影。

  2. 器物美称
    古代诗词中常以“镜花”作为镜子的雅称。例如《飞燕外传》记载的“七出菱花镜”,因镜背雕刻花纹精美而得名。

二、引申含义

  1. 虚幻意象的象征
    与“水月”结合为成语“镜花水月”,比喻虚幻不实的事物。此用法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如“镜花水月皆虚幻”,后被佛教文化吸收,用以阐释世间万物的空幻本质。

  2. 文学中的哲学意蕴
    宋代张先《碧牡丹》中“镜华翳,閒照孤鸞戏”,通过镜中残影暗喻人生际遇的飘渺无常,体现了对虚幻与真实的思辨。

三、使用注意

如需进一步探究“镜花水月”的宗教或文学拓展,可参考中的佛教释义及诗词例证。

别人正在浏览...

蚌江胞厨比假避债不度谄侧唱义抄擿程策鹑旗隥彴叮当风陵孚感麸炭怪来乖子呴愉假虎张威简辰将佐教学计划机槛稽慢僦费积玉堆金柯亭空彪苦口捆风两龙篱根陵苕陆盐马迟枚疾褭駣滂澍平禠披剔轻世埽星撒吞删削省民慎重其事设想侍其兽物水秀山明蒐练听觉屠何婉蝉枉遏微分稳坐钓鱼船毋几雾翳湘罗乡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