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讦上奏。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沉简庵词翰品行》:“尝有 季训导 者,介先生之友求草书,且欲识姓名。先生忽有思曰:‘得非曩訐奏有司者耶?’遽却之。” 清 顾炎武 《<莱州任氏族谱>序》:“谓其齐民之术有三:一曰逋税,二曰刼杀,三曰訐奏。”一本作“ 訐讼 ”。 清 戴璐 《藤阴杂记》卷二:“又传 黄 以知县行取入都,以诗稿、土宜送 赵 。答刺:‘士宜拜登,大稿璧谢。’因之挟嫌訐奏。”
“讦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由“讦”和“奏”组合而成:
合起来,“讦奏”指通过书面形式向朝廷或上级揭发他人过失的行为,常见于古代官场弹劾场景,例如:“御史以讦奏权臣,反遭贬谪。”
使用特点
若有更多古汉语词汇需解析,可提供具体例子。
《讦奏》(jié zòu)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揭发、告发、检举。它常用来描述向上级或有权机关举报他人的行为,以曝光不法行径或不道德的行为。
《讦奏》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讦”和“奏”,其中“讦”的部首是讠,总共有5个笔画;“奏”的部首是女,总共有6个笔画。
《讦奏》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文帝纪上》这本历史文献中,用来描述皇帝父子之间的争斗,表示子孝父讦之意。随后逐渐演变为一种一般性的揭发他人的行为。
《讦奏》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訐奏」。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中,有些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讦奏》中的“讦”在古代被写成“訐”,而“奏”则保持不变。
他因为对公司内部腐败现象的讦奏,被提拔成了公司的监察官。
- 讦告:揭发、告发 - 讦状:揭发的书面材料 - 讦议:揭发、告发并讨论 - 奏章:上报给上级的文件
揭发、告发、检举、举报
包庇、掩盖、隐瞒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