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旗名,以杂帛为之。《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 杜预 注:“少帛,杂帛也。”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少帛盖即小白。‘少’与‘小’,‘白’与‘帛’,古字并通。”参见“ 小白 ”。
“少帛”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少帛”指古代旗帜的一种,以多种颜色的丝帛(杂帛)制成。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定公四年》,杜预注“少帛,杂帛也”,即用不同颜色的丝织品拼合而成的旗帜。从字义分解: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其可形容财物稀少,属引申义。例如:“少帛之财”比喻极度匮乏的经济状况。但需注意,此用法缺乏明确古籍依据,可能为现代扩展释义。
清代学者王引之在《经义述闻》中提出:“少帛”即“小白”(“少”通“小”,“帛”通“白”),指白色为主的旗帜,与杂帛说形成不同解释路径。
提示:该词属生僻古语,现代使用极少,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左传》杜预注及清代考据学著作。
《少帛》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帛织品、丝织品中质料较少的部分。
《少帛》的部首为衣,总共由9画构成。
《少帛》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屯卦》。《易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其中用到了“屯龙见龙于田,利见大人”这句话,其中的“龙龙”代指“帛”,即指“多帛”。由于这句话的诠释,"龙龙"逐渐成为了“少帛”的代称。
《少帛》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少帛」。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但是《少帛》一词的字形相对较稳定,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
1. 这件衣服的袖口上少帛,质料较为简单。
2. 他的礼服上采用了丰富的刺绣,但是领口却用少帛修饰。
少帛织成、丝织少帛、质料少帛
短缺织品、欠缺织品、不足织品
多帛、富足织品、充足织品
【别人正在浏览】